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8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蒋萌 《民主》2012,(2):48-48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亲自带农民工去讨薪,农民工随即拿到了25000元欠款。在年末这一农民工讨薪高峰期,这条新闻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相似文献   
12.
判决书上网“倒逼”精密化司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曾表示,2008年年底,河南省高院的判决书和裁定书,除依法不公开审理的要做必要的技术处理外,都要挂在互联网上,让社会和群众来监督,来提意见。  相似文献   
13.
2013年12月2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召开全省法院刑事审判工作会,院长张立勇就如何落实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及新的刑事审判政策,提出应尝试改革刑事审判庭审布局,并去除刑事被告人剃光头、穿囚服、站铁笼、戴戒具等“犯罪化标签”,真正做到控辩平衡。  相似文献   
14.
《法律与生活》杂志关注丹永安案始于2003年12月。在一个雨夹雪的日子,本刊记者杜智娜走进了丹永安的家。那一年,丹永安的双胞胎儿子10岁。十年前,双胞胎出生时,因医院存在过错,导致两个孩子患上脑瘫,至今未愈。医院方不承认有过错,不愿赔偿。丹永安为给两个孩子治病倾家荡产,他的妻子承受不了打击与他离了婚,他的父母也因照看两个病孙子累倒,一前一后去世。1994年,丹永安走进法院,拿起法律武器捍卫两个孩子的权益,至今已走过漫长的20年时光。本刊关注此案至今,转眼间过去了11年。这期间,丹永安不断申诉,引起32名人大代表和有关领导的关注。《法律与生活》记者盛学友连续两年在全国两会上向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反映该案,引起张立勇的高度重视。如今,丹永安终于等来了"医院存在过错"的判决!  相似文献   
15.
金名 《人事天地》2007,(1):53-55
为还债辍学打工 张立勇出生在江西赣南山区的一个小山村,从小学到中学,他每年都是学校的三好学生。然而,1992年秋,高二开学刚刚一个月,张立勇便辍学了。  相似文献   
16.
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民之间有矛盾吗? 记者:所以说,通过个案可以推动法治进步,赵作海案件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件。中国的法治进步,不管到将来进步到什么程度,但是赵作海案件绝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符号。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司法》2008,(4):6-6
如何服务于改革开放、社会稳定的大局,如何提高我们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措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廉政瞭望》2014,(9):18-18
近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的两段话在微博等网络空间引发热议。一段是说庭长必须会做饭炒菜,另一段说离婚案件中要将财产判给女方,把男方罚得倾家荡产。尽管河南省高院很快通过微博澄清,说张立勇对“庭长做饭”只是提倡,没有“考核”的指示,  相似文献   
19.
新语录     
《中国人大》2012,(24):5-5
要根治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拖欠问题,还需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以“法律利剑”彻底斩断“拖欠之手”。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如是说。  相似文献   
20.
鲁曦 《党风与廉政》2002,(12):19-20
在咸阳市秦都区马庄镇官渡村传颂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失明多年的75岁的梁桂花老人重见光明了,重见光明的梁桂花老人逢人便讲:“没想到,我老了老了,还能重新看到这个世界,这可多亏了咸阳市委张立勇副书记啊。”亲人般的呵护、关怀2001年4月17日,张立勇副书记带着妻子驱车来到马庄镇官渡村梁桂花老人家里,张副书记对失明多年的梁桂花老人说:“老人家,我们带您到医院看看眼睛,您说怎么样?”老人脸上现出半信半疑的神情:“我这眼都十多年看不见了,怕是不好治了。”“我们去试试看吧。”于是,张立勇和妻子搀扶着老人上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