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篇
  免费   8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8篇
世界政治   1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94篇
中国共产党   17篇
中国政治   58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7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强迫交易罪的客体是自愿、自由、公平的市场交易秩序和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 ;客观方面的“暴力”不应达到轻伤的程度 ,“交易”应仅指合法交易 ;对于强迫他人购买伪劣商品的 ,应按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处断 ;应注意本罪与抢劫罪、敲诈勒索罪、寻衅滋事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3.
初探强迫职工劳动罪的立法、认定与司法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切实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有效遏制“三资”和私营企业违反劳动管理法规,强迫职工劳动和损害其人格尊严事件的发生,新修改的《刑法》增加了“强迫职工劳动罪”这一全新罪名。本文从立法角度,论述了增加该罪名的意义,以及该罪名的主客观构成要件和应承担的刑事责任;从司法实践角度,阐述了如何在审判实践中认定该罪名,以及该罪名与其它相近似罪名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4.
强迫交易罪的手段行为中的暴力是指不法行使有形力量的一切情况,包括对人暴力与对物暴力,但暴力程度应仅限于造成轻伤范围以内;威胁是指以使他人产生恐惧心理为目的,以恶害相通告的一切行为,恶害的内容、性质以及通告的方法没有限制。不要求达到足以抑制对方反抗的程度。交易只能是合法交易,不包括非法交易。  相似文献   
105.
一、习水嫖宿幼女案中行为人犯罪性质的争议习水嫖宿幼女案审理过程中,司法机关人员面对本案的主要定罪量刑问题曾解释说,对嫖宿者以嫖宿幼女罪起诉是为了更严厉地打击违法犯罪,因为嫖宿幼女罪的量刑起点是5年,相对于强奸罪的量刑起点3年更高。对袁荣会以容留、介绍妇女卖淫罪提起公诉的解释是:很难有证  相似文献   
106.
文章针对法学界争议较大的婚内强迫性行为的法律责任问题,结合具体案例,从刑法学、逻辑学和司法实践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婚内强迫性行为的定性不应该与性有关,如果未造成其他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伤害,婚内强迫性行为也不构成犯罪.  相似文献   
107.
从法理来看,我国的规定突出的是强迫二字,与欧美国家的反对自我归罪原则不同,是一种最低限度的程序保障,核心内容是禁止侦查人员采用强迫手段获取言词证据,并不反对自我归罪,与如实回答义务并不矛盾。目前的法律规定也存在着强迫的范围需要进一步明确,嫌疑人不如实回答的法律后果需要完善等不足,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界定。  相似文献   
108.
2021年9月,我应中国经济联络中心邀请,作为在华外国工商界代表团的一员访问了新疆。这是我第一次访问新疆。启程之前,我的内心充满好奇和疑问,因为以前对新疆的了解大多来自西方媒体“强迫劳动”“种族灭绝”等连篇累牍的报道。但当我踏上新疆土地的时候,目光所及是干净整洁的街道、拔地而起的高楼、熙熙攘攘的商铺和洋溢在人们脸上幸福的笑容。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为新疆的繁荣稳定感到高兴,也对西方政客和媒体肆意编造谎言抹黑污蔑新疆的行径感到气愤!  相似文献   
109.
我国醉驾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在被查获后当场再次饮酒"的,实践中以再次饮酒后的含量作为追诉的依据,这种以拟制方法规制证明妨碍行为的做法明显损害事实真相的认定,违反控方举证、疑罪从无的基本理念。应当收集其他证据间接证明驾驶时的酒精含量,并将证明妨碍行为纳入法官心证考量,或通过设立新的罪名来缓解证明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0.
万毅 《法学论坛》2012,(3):31-37
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第50条明确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但是,关于该条款究竟是否赋予了被追诉人沉默权,理论界和实务界产生了认识上的分歧,由此导致"不强迫自证其罪"条款在我国司法实务中的运作前景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其立法效果有待观察。在司法实务中正确适用"不强迫自证其罪"条款,关键是坚持运用正确的法律解释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