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8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40篇
中国共产党   39篇
中国政治   24篇
政治理论   14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古往今来,尽管社会制度不同,但权力腐败一直是个祸害。古人也曾为纠治权力腐败动过脑筋,像中国古代有御史制度的创立,近代西方社会的“三权分立”学说就诞生于制约权力腐败的思考。但是,权力腐败问题并未因此解决,由此造成的社会弊端仍然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世界性难题。  相似文献   
122.
马军 《传承》2009,(15):44-45
赵清献,原名赵抃,有"铁面御史"之称,是北宋与包拯齐名的大清官。赵抃幼年丧父,家境贫寒。27岁中进士,先后出任河南彰德、福建崇安、安徽泗县、四川成都、  相似文献   
123.
梅毅 《法制博览》2008,(17):50-51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身为御史的邹应龙忽上奏章,弹劾严世藩贪污受贿等不法之事。但奏章当时未敢即连严嵩,只讲他“植党蔽贤,溺爱恶子”。历史上有些事,发端有时离奇近乎荒诞,邹御史之所以敢于忽然间挺身而出,并非直接受徐阶指使,而是缘于他所做的一梦:他梦见自己骑马出猎,看见东边有一高楼,土基宏壮,顶覆秸杆。  相似文献   
124.
清代在京城路政的管理上,专门设有“管理街道厅”,每年由御史一人、工部员司一人、步军统领衙门员司一人组成,并由工部负责沟渠的具体整治。  相似文献   
125.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血脉相通的,如果没有中国古代的御史制文化.近代的检察官制则会缺乏适应性的制度依托。中国近代检察制度是西方检察制度的影响与中国古代文化官制的传承.  相似文献   
126.
唐代有个叫娄师德的人,原是进士出身,唐高宗时入任监察御史,后来吐蕃契丹入侵,他又应诏投身前线,与吐蕃军角逐于白水涧(今青海湟原南),创下了八战八捷的赫赫战功,使敌望风披靡。由于他才兼文武,所以  相似文献   
127.
打折的狷狭     
晚清的李慈铭以诗古文词而名著同光年间,他出身进士,却曾花了一笔大钱“补缺”买官,位至御史。 他当御史,也是量才录用吧。他天生一副反骨,敢骂人,更善骂人,更自律特严,曾给自己约法七章:一日不答外官,二日不交翰林。三日不礼名士,四日不齿富人,五日不认天下同年,六日不拜房荐科举之师,七日不与婚寿庆贺。  相似文献   
128.
张先昌 《法学研究》2005,27(2):149-160
隋朝监察制度与前代相比有很大变化。一是在组织上 ,整顿御史台机构建制 ,淡化御史的天子监察官身份 ,强调独立行使监察权 ;废除御史台官属由台主任命之制 ,改由中央吏部考核任命 ,或由三省长官推荐 ,皇帝敕授 ;制定地方监察法规“六察” ;二是强化了监察机关和监察官的各项职责与权力。从实施效果和作用上看 ,文帝时代好于炀帝时代 ,二帝统治的前期好于后期。在封建社会 ,监察的效果虽与制度的完善和监察官员的素质有密切的关系 ,但起决定作用的是皇帝的重视程度、个人品格与素养。  相似文献   
129.
监察制度在维护国家统治、规范官员行为、提高行政效能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历朝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建立、健全监察体制.唐朝建立的一系列监察制度以其御史制度和谏官制度的完备而著称,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对于当代中国政治监督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0.
雍正年间“台湾北路番乱事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由大甲西社主导的“番乱”倾向于“泄愤”,因未触及清廷在台统治,官府在剿抚初期偏重于“安抚”;第二阶段由牛骂、沙辘、南大肚三社主导的“番乱”具有明显的“谋逆”倾向,且南、北二路在这一阶段皆有暴动发生,因此官方采取“重兵围剿”方式进行平叛。此次“番乱”处理中官方的被动应对与民间力量的主导性作用,共同反映了国家视野下地方治理偏重“治官”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