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6篇
工人农民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26篇
中国共产党   28篇
中国政治   31篇
政治理论   16篇
综合类   2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吴优 《学理论》2022,(8):72-75
刑事辩护是国家法治状况的缩影,律师是刑事辩护中至关重要的主体要素,刑事辩护律师精神层级的价值认同和理论层面的业务水平共同影响着实际办案质量。刑事辩护律师并非狭限于为一个“好人”或者“坏人”辩护,而是根据无罪推定原则为一个假定无罪之人辩护,在辩护中根据完整的证据链条做出有罪裁定,切实保障人权,维护司法公正。基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法治理念,刑事辩护律师应德法兼修,遵守职业道德,积极履行对当事人的忠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促进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2.
胡邦明 《江淮》2012,(7):36
"让党满意,让人民满意",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组织工作提出的明确要求,为推进新形势下的组织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在经济快速发展,党内民主不断推进,组织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干部群众对组织工作的期望值持续提高的新形势下,组织工作满意度不仅是组织工作服务科学发展的"度量衡",也是组织工作科学化的内在要求。本刊特约请部分组织部长就新形势下如何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提升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进行专题笔谈。  相似文献   
13.
法治是我国既定的治国方略,也是实施社会管理的基本前提和路径;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德治传统的社会中.法治的实现必须立足于对德治资源的整理与统合。杭州市“法德并进”的社会治理模式是“法治”与“德治”在社会管理领域的有机整合.在理念、组织和制度等多层面统摄了社会管理的各项工作.是对当前社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回应.是落实和实践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表现。“法德并进”社会治理模式的目的是形成更为良好的社会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王清宪撰文认为,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在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立刻引起反响。德法并重治理好我们的国家,也就成为我们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两会”上的重要话题。 道德是自然形成的、为社会普遍接受的、用来自我约束、协调人与人关系的行为准则。可以进一步把道德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指具体的道德行为准则,二是指指导这些行为与准则的道德理念。前者就不必说了,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某种道德的准则。我们也在自觉中用某种道德准则评价着我们周围的人和事。而一般人很少去想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在我们的意识中,这样做就是道德的,那样做就是不道德的?根源在于我们拥有的道德理念。  相似文献   
15.
新加坡实行的行之有效而又极具特色的"德法兼施"道德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实施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我们要学习新加坡德育的成功经验,提高高校德育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 ,江泽民总书记明确提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的重要思想 ,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间产生极大反响。这一重要思想包含着丰富而博大的内涵 ,本文仅就这一重要思想提出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创新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一、法律与道德、法治和德治辩证关系的正确反映和科学运用法律与道德、法治与德治二者范畴不同 ,作用的领域和方式也有区别 ,但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 ,“二者缺一不可 ,…  相似文献   
17.
在法哲学领域当中,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乃是核心问题之一。在中国的传统中,由孔孟"德主法(刑)辅"之观念塑造而成的是国人重德轻法、重情轻理的处世态度和生活方式,法或刑在孔孟的思想体系中,是一种缺乏道德合法性的、消极无奈的存在。在荀子的观念体系中,孔孟的理论偏差得到了恰当的修正。荀子在"人之性恶"基础上对法律的道德合法性所进行的证定,使德与法之间达成了一种同质、统一的关系形态,德法同行,相辅相成,个体由此可化恶成善,社会据此可正理平治。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提出"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论断,本文从中国法制历史的实际出发,结合儒、法两家关于德治与法治的学说,介绍了以德化民的历史功用;同时,阐述了管仲"以法治国"的提出和法家法治学说的发展历程,指出法治工具论的价值取向及其局限性。本文还着重介绍德法互补、共治的发展进程,以周初"明德慎罚"为德法共治的发端,以两汉"德主刑辅"为德法共治的发展阶段,以唐代"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为德法共治的定型阶段,借以说明德法共治的阶段性和一贯性,进而论证德法互补、共治是历史发展必然性的规律,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强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1995年陈安教授曾撰文评析中国《仲裁法》关于涉外仲裁监督的现行规定,认为它存在着明显的缺失,不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也不符合当代各国先进仲裁立法的通例,应当进行必要的修订。1998年初肖永平教授撰文对上述观点提出批评,并转述英、美、德、法等国的仲裁监督机制,论证中国有关涉外仲裁监督的现行规定符合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本文针对肖文的批评提出反批评,认为肖文所作的转述和发挥,不符合各有关国家法律条文的原貌,多处失真和讹传。本文分别摘引原有法条,逐一予以对照、澄清  相似文献   
20.
《人民政坛》2010,(5):30-30
丁锐华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3期上载文《德法兼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认为,充满活力和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标志和应有之义,也是和谐社会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而这必须赖于德法兼治的治国方略。这是因为,首先,法治以法律的规范性、强制性为特点,通过立法和法的实施能有效地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秩序,是对社会进行调控的防火墙和激发社会活力、维护社会稳定的支撑点。其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