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6篇
工人农民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26篇
中国共产党   28篇
中国政治   31篇
政治理论   16篇
综合类   2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陈永繁 《实践》2013,(6):23
党性修养是组工干部自身建设的永恒主题。我认为,新时期提高组工干部的党性修养要在建设先进组工文化和保持真抓实干作风方面"内外兼修",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组工干部党性修养的试金石,真正做到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提高党性修养重在培育先进组  相似文献   
62.
陈洁  袁建军 《德国研究》2015,(2):58-70,142
差异性是欧洲一体化的显著特征。回顾欧盟差异性一体化发展演变过程,不难发现德国和法国发挥着十分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德法两国的政治家认识到成员国不可能以同样的速度在所有政策领域同步前进,因此率先倡导差异性发展。德法还发起相关讨论,推动了差异性一体化的制度化发展。德法在差异性一体化问题上也存在一些认知差异,从中折射出两国对欧洲一体化未来发展方向的分歧。  相似文献   
63.
喻问琼 《前沿》2011,(10):41-43,75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1月10日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了以德治国方略,这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升华,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伦理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以德治国方略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科学总结。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有利于增强道德建设的自觉意识,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践行以德治国方略,必须从严治党,从严治政,还必须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64.
党中央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 ,本文就私有制公有制下的法、德本质、价值功能及其结合的科学性进行了哲学的探讨 ,结论为 :只有公有制下的“两治”结合 ,才具有治国的科学性 ,“两治”理论具有深远重大的历史意义 ,无疑是丰富和发展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的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65.
正如有学者已经指出的那样,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逐渐走出90年代的“困境”,迎来了自己的再兴。①在这种再兴过程中,有一个动态很值得关注:许多研究者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重新聚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上,许多运用了新资料、新方法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从而在《德法年鉴》之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史研究、  相似文献   
66.
传统的治国理念以等级制度为基础 ,德治的实质是“辅之于法的人治”。虽然在治理国家的实践中 ,儒家青睐德治 ,法家崇尚法治 ,但在中国历代统治者的政治实践中 ,往往是“阳儒阴法” ,儒法互补的。法治经过现代转换 ,与民主政治相伴而生。社会主义的“德治”以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民主关系为基础 ,具有不同于以往的全新含义。要从根本上杜绝“人治” ,就必须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7.
熊瑛 《探索》2007,(5):179-182
重庆市职务犯罪具有大案要案多、行业性腐败突出、贪污受贿犯罪严重等特点.这主要是由于人的贪欲、体制转轨、法网疏漏、监督乏力等原因造成的.因此,遏制职务犯罪,既要坚持德治,又要厉行法治,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8.
法律与道德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两次大的合与分,大凡合的时候治理效果相对较好,分则相对较差,故新时代选择"德法合治"的治国理政方略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具有必然性。就操作性而言,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法律制定要将重要道德直接上升为立法,或用道德来改革逆情悖理的法律,或用道德来改良力度不足的法律;法律实施要明确两个大的方向,即不得让违反道德的行为通过法律谋取不当利益,不得让符合道德的行为因为法律承受不利后果;法律遵守要用法治宣传裨助道德教化,用道德教育促进全民守法。从文化的角度考量,西方在"天人相分"的主体性价值观支配下形成了分析性思维方式,中国在"天人合一"的统一性价值观主导下形成了综合性思维方式,故西人所采道德法律分而治之的治理模式不适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选择"德法合治"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69.
“德法合治”作为一种治国理政模式,是道德与法律相互促进、协同发力的治理方略,亦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必然选择;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形态,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而且对当下的国家和社会治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在家庭、个人层面,以道德风尚引领制度完善,提升公民道德修养、促进和谐家庭构建;在国家、社会层面,以道德理念滋养法律制度,促进法治社会、法治国家的形成。新时代“德法合治”思想既是守正出新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70.
监狱工作曾经取得的辉煌有目共睹,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如今的监狱工作也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日益严峻的监管形势、仍需进一步提高的队伍素质、监狱企业的定位问题以及外部环境的急待改善,都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思考,作出必要的回答,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