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篇
法律   18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20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1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先秦儒家通过体验的方式提出了性善论,并试图探寻性善的本源。达尔文的自然史观和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史观,共同揭示了人性中的善同道德都是自然生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儒家的性善论实质上是善恶相混论基础上的性善强势论,这也是儒家对人性恶的力量估计不足的原因。  相似文献   
22.
伦理自然主义以自然主义人性作为哲学基本前提,坚信人普遍具有内在的自然善性基础;人类的同情、互助的先天自然性印证道德自我善性的社会基础。性善论得到文化基因说的理论确证以及人类互助法则的支持。基于伦理自然主义的理念,传统文化重视反求诸己、返身而诚的道德修养求证之道,追求化德性为自然的道德境界。伦理自然主义是确证道德自我的本源价值与提升道德自我修养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23.
孟子“性善论”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梅  王永杰 《前沿》2012,(11):145-146
孟子是儒家"性善论"的明确提出者,他的"性善论"在其哲学思想中占有核心地位。将心、性合言,是孟子"性善论"最突出的特点。"从"心"说"性"的真正意义在于弘扬人的主体性与道德的自觉性。传承至今,"性善论"的价值依然熠熠生辉,它为当代教育提出了重要借鉴。本文从教育要以德育优先、重视"主体性"的开发与培养和实行教育公平原则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4.
本文认为儒家文化中的仁政思想和宗法伦理对当代中国法治的实现有负面影响,如反对公平效率和"性善论"易造成泛道德主义;而且与法治精神相悖。如何化解这些负面影响或使其最小化是中国法治实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25.
本文认为柳宗元寻求佛道三十年 ,至零陵才“独有得焉”,是有其特殊的“因”与“缘”的。这种“因”即是柳氏本身所具有的俊杰廉悍、刚正倨傲、不能摧折之秉性 ;“缘”即是他因永贞革新失败而倍遭他人诬陷、毁谤、误解与指责的孤立艰难处境。由于此种“因”“缘”,诗人所悟得的佛法主要是禅宗“性善”、“性静”论 ,于其诗文中也表现出幽清孤峭的冷冷禅意。这说明他一方面希望人际关系能够和谐亲密 ,另一方面又通过将自己孤峭人格寄寓于贬谪之地荒寒境界的诗文创作 ,表达了对冷酷无情之社会环境的抗争  相似文献   
26.
探讨孟子的基本理论之一即"性善论",以及"性善论"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通过孟子的一些具体理论观点的阐述,佐证孟子坚持"人善论"这一观点的依据。  相似文献   
27.
孟子充分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非常关心自然环境,并在此基础上表达了"爱物"、"时养"和"制用"的生态爱护情怀,倡导"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的生态责任意识,追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态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8.
东亚复古思潮中的代表人物伊藤仁斋,以自觉性批判的方式试图跨越朱子学而直返孔孟之道,创建了返古开新的古义学。位于古义学核心纲领“性道教”中的德·性论,在批判朱子学与会通孔孟方面别具一格。其反对宋儒将“德”训为“得于心”,而将之看作仁义礼智之总名,并与“道”之意涵相勾连,从而诠释出具有超越性、本体意味的“本然之德”;又批判宋儒以仁义礼智为性、将性分为气质之性与本然之性,以及将孟子之性善论看作性皆善的观点,而融贯孔子之“性相近”与孟子之“性善”,得出性具有“不齐”与“趋善”两个特征。由伊藤仁斋之德·性论,既可窥见其独特的古义学建构,亦可反思宋儒的理学建构。  相似文献   
29.
从人性论看孟子、荀子的治国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善军 《前沿》2004,(9):186-188
在中国古代 ,可以说治国主要就是治人 ,治人的前提是要知人 ,因此人性论就当然地成为治国方略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人性的不同预设和认识的解读 ,可以看出其论者各自不同的治国理论。孟子和荀子都是儒门中人 ,但二人在人性论上尖锐对立 ,孟子提出性善论 ,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而这种治国路径选择上的不同是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30.
孟子“仁政”学说是其治国的理论基础 ,也是他整个思想的核心部分。孟子以民为本是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本 ,也是孟子思想的精华。他的“仁政”理论对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