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篇
法律   18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20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1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治国思想,“性善论”则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础。“性善论”为皇权所用造成权力制约机制不健全,“善”的价值体系造成泛道德主义及“性善”导致人格不独立严重阻碍了今天中国的法治建设。因此,借鉴西方先进的法治思想,克服儒家性善论的消极影响,是中国法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2.
本文从孟子的性善论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孟子的社会和谐思想和孟子的人与自然和谐思想三个方面,阐述孟子的和谐思想,探讨三者相互作用与联系,剖析孟子和谐思想的精髓,并结合社会现实,为我国目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33.
林合华 《理论月刊》2007,(11):58-60
关于《礼记·乐记》人性论之性质问题,学界向来有两种不同的见解,即性善论和性可善可不善论。通过分析,不难看出上述两种观点的争论主要源于对"性"字的不同理解。《乐记》对人性的双重理解是可以统一的,这恰好体现了其人性论的深刻性。而通过将《乐记》的人性论置于儒家人性论的形成过程中来考察,可以更深入地把握其本身的性质和意义。  相似文献   
34.
价值观是衡量“真、善、美”的不同标准,是人们在做出选择和解决争端时作为依据的一套社会准则。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世界观等方面的差异,中国与西方的价值观也存在许多不同,主要是体现在人的本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方面。在当今多元文化的社会里,我们不是要评价中西价值观谁优谁劣,不是要以一种价值观来改造另一种价值观,而是要认识到跨文化交际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价值观的冲突,要能从容地接受多元文化的挑战,以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5.
先秦儒家通过体验的方式提出了性善论,并试图探寻性善的本源。达尔文的自然史观和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史观,共同揭示了人性中的善同道德都是自然生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儒家的性善论实质上是善恶相混论基础上的性善强势论,这也是儒家对人性恶的力量估计不足的原因。  相似文献   
36.
李燕  朱小鹏 《前沿》2007,(6):217-219
任何管理理论与实践都以特定的人性论为基础,不同的人性论对应着不同的管理模式。管理的价值观与方法论、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都源于管理者对人性的认识。本文就中国传统思想先秦人性论的基本形态以马克思的哲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和归纳,考察了其对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启示及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7.
"仁政"是由儒家学派的孟子首先提出来的政治思想,"仁政"思想的提出,是孟子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同时,孟子的性善论又是其仁政学说的理论前提。在现代,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孟子"仁政"思想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更要认识到其思想的进步性,对其作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解读。  相似文献   
38.
《党的建设》2010,(5):51-51
孟子,名轲(约前372年—前289年),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性善论。孟子的性善论为儒家的仁政学说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使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得以进一步发展。关于人性问题,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经提出来了。孔子曾说:"性相近,习相远也。"但对于人性善恶问题却没有加以具体说明。到了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国之间争夺激烈,同时阶级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这就迫使思想家开始探索人的本质问题。当时涌现了几种不同的人性论,有人主张性好利  相似文献   
39.
孟子是先秦时期最重要的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最重要的贡献在于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儒学的"内圣外王"传统,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道德修养的理论主张。他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的论述精辟、独到而且丰富实用。他的道德修养论包括存心养性、节制物欲、养浩然气、居仁由义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0.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有过礼仪廉耻的谦虚恭让,有过逍遥避世的自我超脱、有过人性善恶的泛泛之争,终究造就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甚至,中华文明之于世界的辉煌,也是与几位先圣分不开的,孔孟之道的精华流传世界的渗透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