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3篇
法律   13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5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清代讼师的官方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建鹏 《法商研究》2005,22(3):137-142
在清代息讼传统下,许多官员认为,讼师的活动导致词讼大增,由此而来的大量积案令衙门承受了巨大压力,讼师的非法行为还会破坏族众与邻里间的关系,侵夺当事人的财产。因此,讼师受到各级衙门的严厉规制。清代的词讼数量大增客观上虽与讼师参与诉讼活动有关,但根本原因在于好讼地区经济生活复杂化与人口压力的增加。另外,大部分当事人未受过基本文化教育、不谙律例,而衙门又未能向他们提供必要的法律服务,也客观上增加了社会对讼师的需求。官方对讼师的规制促使讼师参与诉讼的行为向非法化转变,但在司法实践中,对讼师的官方规制并未完全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22.
《周易》“无讼”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易》是儒家群经之首,亦是研究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典籍,它在诉讼观上集中体现了儒家主张的“无讼”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传统法律文化的“无讼”价值观和“息讼”之术,使百姓产生“贱讼”、“耻讼”和“厌讼”的心理,不敢主张权利,是造成我国传统法律“义务本位”的重要因素;“无讼”的法律文化意识使我国传统法律体系中诉讼法制不健全,阻碍法律自身的发展;“无讼”思想是我国古代“律学”发达而“法学”落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3.
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许多宝贵的法律文化资源,中国在当前学习西方法律的浪潮中,有必要有选择的借鉴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对现代法律秩序的价值构建方面,儒家的礼治息诉思想为当前的调解制度建设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参考,在充分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础上,更好的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  相似文献   
24.
关梅 《求索》2013,(11):117-119
《周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堪称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近年来,关于《周易》法哲学思想的研究逐渐兴起。《周易》古经成书于殷周之际,虽然是一部卜筮之书,但却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全面反映。古经通过六十四卦的卦爻辞,以自己独特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阐述了其法哲学思想,成为《易传》法哲学思想的源流,对后世法哲学思想的完善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5.
儒学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显学,其中的中庸思想对中国传统法律的形成具有巨大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儒家中庸思想与中国古代息讼观进行分析,并进而了解中国古代息讼观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26.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涉案作品顽强地表现出鬼神信仰、"明公"崇拜、息讼观念.作品中鬼神信仰的多样化与民间信仰一致,鬼神信仰与行政事务、法律义务及其他政治事件运行相结合,使审案的运作始终沿着伦理的、理想的方向发展.作品击碎了人们对"清官"的迷信,但又建立起了另一种其实质相同的权威崇拜即"明公崇拜";执法者权威崇拜还集中以冥司审案的故事来表现.作品认为,纠纷是耻辱的象征,引起诉讼必定有道德品性方面的缺损.凡平息诉讼的人都受到称赞,在矛盾起于端倪时即能成功化解的人不仅神奇而且具有盛德.作品强调知足安分、善良忍让,"涉讼两败,徒玷门风",并将"息讼"、"贱讼"、"耻讼"转化为颇为狡黠的平民生存经验.  相似文献   
27.
功利性特质:传统无讼文化的核心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海永 《前沿》2008,(1):142-144
中国传统的无论文化不仅是源自于中国古人崇尚和谐、忍辱不争的观念,更是来自子他们独特的利害观念。无讼是统治者稳定统治的需要,是各级官吏保护自已的官运、财运以及形象的需要,还是平民百姓免予讼累的需要。三者为了不同的利益,依照共同的逻辑,指向了共同的目的——无论。  相似文献   
28.
黄晓平 《北方法学》2009,3(6):137-144
建筑常常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和文化载体,这在重视礼制的中国古代,尤其如此。衙门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行政司法的主要场所,是古代中国人的政治、法律思想的载体。考察现存的古代地方衙门建筑,我们可以发现,其建筑模式、规制、陈设等,无不在体现“亲民、教化、息讼”这三个中国传统司法价值追求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29.
传统诉讼观念之怪圈--"无讼"、"息讼"、"厌讼"之内在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无讼”是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 ,它是在中国特定的农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后又被历代统治者所巧妙运用 ,以“息讼”的方式来达到其统治目的 ,以致于理想出现异化并走向极端 ,“厌讼”心理便是典型的例证。“厌讼”不仅是传统中国的普遍现象 ,也是今天困扰整个法制现代化的问题 ,试从传统观念和制度背景出发 ,对这种现象作出一个恰当的解释 ,以便使我国的诉讼制度找到最好的出路。  相似文献   
30.
崔述反“息讼”思想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述是清朝乾、嘉之际儒家知识分子内部一个具有叛逆思想的人 ,同时他也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中第一个公开著文反对“息讼”的人 ,其思想的价值理应受到学界的重视。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崔述“反息讼”思想的内容、意义及其限制 ,为人们认识乃至重新评价中国法律的传统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