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49篇
中国共产党   48篇
中国政治   59篇
政治理论   29篇
综合类   5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王源与孙中山是两位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前者为清初激进的反对封建土地兼并的思想家,后者是我们众所周知的中国近代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们分别生活在清王朝前后不同时期.由于历史时代因素的影响,王源与孙中山都特别关注当时社会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土地问题,并分别就封建土地制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王源为改革封建土地制度提出了"惟农有田"论及"有田者必自耕"的口号.孙中山为推翻封建土地制度打出了"耕者有其田"的口号.本文就王源与孙中山的两种土地思想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92.
我国宪法司法适用的障碍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庞凌 《中国律师》2001,(12):26-28
当宪法仅仅作为理论上的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的地位就必然由“神化”走向“虚化”。自然,宪法主要是就国家的根本制度与基本国策作出原则性的规定,其内容落实有待于具体法律的细化,然而问题在于,制宪者的意图是否就一定能转换为立法者的意图,或者说,具体法律规定是否就一定能够契合宪法的精神?再有,当某一问题在具体法律中并无明文规定而宪法又含有相关精神时,能否根据宪法的规定来处理案件呢?这就必然涉及到宪法的司法适用问题。宪法的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宪法司法适用的发展史。那么,影响我国宪法司法适用的主要障碍又是…  相似文献   
93.
警察的政治性即警察的政治属性,是指警察在政治生活中所表现的内生的政治性质、外在的政治特征和当下的政治状态等。警察的政治性质内生于警察与国家的同起同源,与国家发展的相生相随;警察的政治特征外在于警察作为公共权力对每个公民的自由和权利进行限制与保护的过程中;为实现警察权与公民权的和谐,为实现警察在现时代的政治合法性,才有警察政治性的当下表现国家警事的社会化,即警事治理。  相似文献   
94.
95.
破坏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削弱马克思主义战斗力、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的一种基本手法。在意识形态斗争相对隐蔽的今天,剖析各种破坏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基本手法及其实质,会发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相反,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的背后一直都存在也将永远存在意识形态的斗争。对于这种不单纯的“学术问题”,需要认清其政治性,并以科学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去对待。  相似文献   
96.
龙涛 《法制与社会》2011,(28):226-227,229
“五个重庆”作为兼具政治性和外宣性的文本,翻译时应以目的语为归宿,使译文符合目标受众的阅读习惯,从而让其明白无误地获取译文所要传递的信息,达到外宣的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97.
在考察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各类非商业性风险时不难发现,它们面临的各类暴力风险较高,包括政治性暴力风险和刑事犯罪带来的暴力风险。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当然是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如同中国这样社会治安较好的国家只是少数,传统战争和内乱风险也始终存在。  相似文献   
98.
99.
在中国的刑事诉讼法中,有一个非常独特的"政治性原则",名叫"依靠群众"原则。按照通常的理解,所谓"依靠群众",指的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要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要借助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要采取向群众调查研究等工作方法,以完成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0.
风骨与物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的专业是日本语言,但闲时也思考一些有关中日文学的问题,且此癖已积20余年,因而对中日文学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由表象而入里的渐变过程。在这一漫长的渐变过程中,笔者也拜读过不少中日学者关于中日文学的论著,其中又以中国学者的论著居多。每当读罢掩卷之际,均感茅塞顿开,受益良多。然而,这些论著的内容主要是中国文学在日本的流布与传播、日本对中国文学的师承与借鉴、中国文学在日本的历史地位、日本对中国文学的评价与研究等等。至于中日文学的本质区别,可能因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之不同,诸学者所论甚少。有鉴于此,笔者拟就中日文学的本质区别聊发议论,以陈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