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00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35篇
工人农民   11篇
世界政治   141篇
外交国际关系   87篇
法律   1131篇
中国共产党   814篇
中国政治   1223篇
政治理论   306篇
综合类   43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415篇
  2013年   358篇
  2012年   394篇
  2011年   412篇
  2010年   355篇
  2009年   358篇
  2008年   379篇
  2007年   195篇
  2006年   180篇
  2005年   152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司马法》是我国先秦时期司马穰苴所著的一部兵书。书中内容涉及到商至战国不同的历史阶段。史学家司马迁认为它“闳阔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如其文也”。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司马法》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颁行武学,成为将校的必读之书,堪称我国先秦时期战争观念及其特征的历史缩影。军事情报思想是其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2.
王立民 《法学研究》2002,(3):151-160
中国古代统治者惯用刑法来规范与佛道教有关的一些问题。唐律、宋刑统、明律和清律中多处涉及确定僧道的法律地位、禁止擅自充任僧道、保护佛道神像、打击诬告僧道和诬告僧道行奸的行为等 ,但实际生活中仍有大量僧道犯罪 ,其中包含谋杀、行奸、抢劫、诬告等。与其他古代东方国家相比较 ,中国古代刑法中宗教方面内容有自己的特点 ,主要与我国古代宗教、政治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23.
讲到中国古代的契券问题,有必要说一说中国古代税契制度中的"白契"与"红契"问题.  相似文献   
24.
王勇 《党史纵览》2007,(7):39-41
"兵者,诡道也."这是中国古代军事家孙子的名言."兵以诈立"乃是军事常理.可以说,谁真正掌握并运用了诡道,精于诡诈,谁就能在战场上"制人而不制于人".作为杰出的军事家和解放军的高级将领,粟裕大将可谓"深谙"此道.他曾如此总结:"对敌应多施欺诈手段","应该极尽欺诈之能事".他在长年的军事生涯中,不知演绎了多少骗敌诈敌的精彩故事.  相似文献   
25.
《半月谈》2005,(5):76-78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妇女的创业以及女企业家的发展引人注目。目前,女企业家已占我国企业家总数的20%。在我国,女企业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她们以其特有智慧、勤劳、坚韧和奉献,巾帼不让须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着半边天的作用。为此,本刊特开辟“女企业家成功之路”栏目,所推出的每篇文章都将聚集女企业家成功背后的曲折故事,通过她们创业的心路历程充分展示当代女企业家的时代风采,大力弘扬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创业精神。本期,这个栏目把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黄晴宜访谈录作为开栏之作。  相似文献   
26.
我国古代实用文体类别繁多,它们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一些过时的文体消失了,一些新的文体又出现了。这些古代实用文体,在社会发展嬗变中,有的交叉,有的融合,有的沿袭至今。  相似文献   
27.
严雄飞 《前沿》2002,(10):128-131
中国古代社会慈善救助思想分为人性和理性两种思想。前者是从仁义出发怜悯他人 ,后者是仁义运用于政治的行仁政思想。仁是指导救助活动的准则和人性体现 ,仁运用于政治就会吞噬人性 ,成为服务于理性统治的工具。仁作为一种社会道德标准 ,激励人们向善 ,有利于社会相互扶助的开展  相似文献   
28.
夕阳楼是郑州古代一大胜景,在老一辈人中是颇有口碑的。据说,古时每逢重阳佳节,文人骚客纷纷登楼远眺,饱览秋色之余,吟诗抒怀、对酒当歌,甚是繁华热闹。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夕阳楼已湮没无存,惟有关于它的传说还流传于人间,勾起人们亲切而美好的遐想。  相似文献   
29.
中国古代王朝盛衰兴亡的"周期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子今 《理论学刊》2002,6(1):101-106
考察中国古代政治史 ,可以看到一种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 ,这就是王朝的兴盛与衰亡呈现交替重复的规律。后来有人以所谓“其兴也勃焉 ,其亡也忽焉”概括这一现象。自秦代至于清季 ,中国社会经历了数十次这种盛衰兴亡的政治变易 ,尽管实现了缓慢的进步 ,但是以专制主义体制为主体结构的中国政治形式本身 ,则似乎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兴亡”之间 ,有多种历史因素的合力的作用 ,而统治阶层本身的因素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政治史的这种周期变化 ,毛泽东曾经说 :“我们已经找到新路 ,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 ,就是民主。”这番掷地有声的话语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谋求实现中国政治形式的现代化的决心和信心。然而要真正实践这一意志 ,还需要切实的努力。  相似文献   
30.
春秋初年,管仲在齐国改革地方行政结构,改变官制;调整社会基层组织,实行闾伍制。春秋中后期,子产施行“大治安”方略,将弱小而内乱不止的郑国治理得稳定富强。战国时期,商鞅在泰国推行封建治安秩序,对于全国统一后封建治安秩序的确立,起了先驱示范作用。总之,管仲、子产、商鞅等人为古代治安体制的创建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