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6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116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29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5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41.
《刑法修正案(八)》取消了金融诈骗犯罪领域内票据诈骗罪、金融凭证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的死刑,却唯独保留了集资诈骗罪的死刑,对此学界观点各异。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处于转型期的基本国情下,保留集资诈骗罪的死刑具有现实的必要性。然而面对当今社会去死刑化的浪潮,我们也应当正视死刑的废除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取消包括集资诈骗在内的经济犯罪领域的非暴力犯罪的死刑,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2.
目前,我国在执行注射死刑时存在不能完全平等适用的问题。这种不平等适用体现为不同身份的死刑犯适用不平等、不同地区的死刑犯适用不平等、不同罪行的死刑犯适用不平等等方面。注射死刑不平等适用违反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引起社会的诸多质疑。而注射死刑未平等适用的原因较为复杂,既因立法上存在漏洞,又受到注射成本过高,地方司法机关推动力度不够,民众报应观念较强等因素制约。  相似文献   
43.
报应刑隐含着三个价值悖论。就正义自身而言 ,报应刑具有双重性 ,即在既存规范合乎正义的前提下 ,其正义性无可非议 ,但若既存规范不合正义 ,所谓报应正义便是一种极其危险的不义 ;着眼于正义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报应正义意味着对保护社会秩序的需要的抑制与牺牲 ;从正义与个人自由的联结来看 ,报应正义因构成对刑罚的宽容性的抑制而可能构成对个人自由的更大剥夺。  相似文献   
44.
刑罚的报应论在与预防目的论的竞争中逐渐处于下风,即便在刑罚一体论的框架中也处于次要地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认为报应等同报复,该理论内部无法统一,其假设前提存在缺陷。这是对报应论的误解。报应论作为刑罚本质理论,在刑罚体系中应该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45.
报应之刑与预防之刑的价值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现存的刑法理论体系中出现了两个基本理念相互冲突、矛盾的罪刑配置依据 ,随着新刑法第五条所确立的原则 ,罪刑均衡的思想及其报应刑论的价值理念应该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  相似文献   
46.
伊斯兰文化理论及实践(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月琴 《西亚非洲》2006,4(9):26-33
伊斯兰文化是伊斯兰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上,伊斯兰教首先是和平的宗教,穆罕默德创建伊斯兰教旨在通过宗教实现人类和平。圣战是重要的伊斯兰文化理论之一,它作为一种政治手段,一直与伊斯兰教相伴生。圣战还是一种宗教意识形态,它包括内部冲突、对外冲突、战胜敌人和战胜自己的私欲。在伊斯兰教诸多精神中,圣战精神最具魅力。服从理论是伊斯兰教的精髓之一,伊斯兰教是服从真主意志的宗教,服从使者也是根本特征之一。在神权至上的伊斯兰社会里,服从意识成为宗教文化发展的重要特色。报应理论,是伊斯兰的经典主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些理论与社会生活十分密切,在社会上有很大市场及文化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7.
于冠魁  杨春然 《河北法学》2012,30(11):19-29
惩罚性赔偿是一种超额赔偿.惩罚性赔偿是否具有惩罚性,理论界存在争议.惩罚性赔偿的定性影响到法律程序的选择和惩罚性赔偿的适用.基于保护受害人人格尊严而进行的赔偿(或者称为精神赔偿)和促使行为人将行为成本全部内化的威慑性赔偿,在性质上仍然归于民事处罚的范畴.对于基于报应正义而进行的惩罚性赔偿才是真正的惩罚性赔偿.刑法适用范围很小,只有当行为人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且其有非常大的道德可责性时,才能用刑罚威慑.在传统二元结构框架下,有大量的违法行为逃避法律的制裁,三元结构中的惩罚性民事责任可以弥补这种缺陷,强化法律的社会控制力.然而,惩罚性民事责任的扩张,会严重地威胁到个人的权利.因此惩罚性民事责任应当受到严格的监督和控制.  相似文献   
48.
在当前,刑罚的目的主要有报应主义和预防主义两种学说。本文结合实施醉驾入刑三周年的实施效果,通过对这两种刑罚目的理论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我国当前条件下如何优化刑罚目的,使刑罚落到实处,同时对我国完善醉驾入刑的实施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49.
唐宝民 《党政论坛》2012,(16):44-44
在国内一些城市的草坪旁边,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告示牌:“爱护小草,请勿践踏”、“勿踏草坪,违者罚款”,有的还带有诅咒谩骂性质:“践踏小草,小心报应。”但即使如此,似乎并没能从根本上杜绝行人践踏草坪的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50.
夏勇 《法治研究》2012,(4):9-14
各国刑法都承认:犯罪事实与犯罪人两方面因素都影响量刑,前者体现刑罚的报应根据,后者体现刑罚的预防根据。然而,如果一个案件的犯罪事实危害很严重但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较小,或者犯罪事实相对较轻但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较大,量刑其实无法既体现报应也体现预防。报应与预防是对立的刑罚价值,从根本上不能调和,只能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量刑的根据应当是报应。这并不意味着不顾预防,但应当放到行刑阶段去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