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7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6篇
外交国际关系   8篇
法律   271篇
中国共产党   137篇
中国政治   154篇
政治理论   65篇
综合类   17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制度伦理适应了道德改革的需要,有效地解决了当前的道德危机。但制度伦理有其限度,即不是所有的伦理都能制度化;制度伦理有悖于道德生成论;制度伦理的价值指向只溯及到形式公正;制度伦理作用的发挥受制于政府公信力的强弱;制度伦理不是伦理建设的最高形式。  相似文献   
72.
紧急避险乃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排除犯罪性的正当行为之一。正确认识其内容,完善我国紧急避险制度立法,对于确保司法实践中正确认定紧急避险和鼓励支持人民群众善用此制度将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有鉴于人的特殊性,相信从脆弱人性这个视角来认识避险制度,将会收益良多。  相似文献   
73.
道德法律化,是指某些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为获得国家强制力的支持而以法律的形式出现。道德规范法律化有其发生的历史合理性和规律。而道德和法律在价值上的某种同一性以及指向一致的社会调控目标等特点,也决定了道德法律化的可能性。上升为法律的道德只能是全体公民都应该而且必须做到的基本道德要求,而那些超然于这种基本要求之上的较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则不能被法律化。  相似文献   
74.
检察工作十分重要。——彭真同志在1953年3月最高人民检察署召开的大区检察长和华北各省市检察长会议上传达的毛泽东主席的指示  相似文献   
75.
党内民主建设绩效与党员话语权的回归分不开。而当下党员话语权充其量表现为党员每隔几年从组织给定的党代表人选中“画圈圈”或“打勾勾”,而后由被选出的代表在届时的党代会上履行一下举手表决的义务。这种民主让入感觉党章赋予党员的民主权利形同虚设。为改变现状,自2003年起,浙江温岭市试图通过创新党代会常任制和推行“党内民主恳谈”制度等形式,着力使党员的话语权在党内事务中回归,以便更有效地监督和约束权力的运行,进而提升党内民主建设水平。这样不仅为党代表搭建了一系列政治参与的平台,而且也使得普通党员找到了一条自由表达思想的渠道。  相似文献   
76.
法律与道德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法律是最低道德的维护,只有符合道德的法律才能被信仰,而这样的法律也才是真正的法律,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相似文献   
77.
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对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功效的同时,亦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如何进一步引导该阶层的参与行为,规制该阶层政治参与的限度,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78.
和谐社会理论存在需要克服的概念限度、理论限度和实践限度.从现实和理论层面都可以考证出和谐社会的支点是政治建设.政治建设的成就体现在国家权力性质的进步状态.国家权力公共性实现的程度规定了社会和谐所能达到的高度.塑造和谐社会的路径是限制国家的权力和保障公民的权利.  相似文献   
79.
和谐社会理论存在需要克服的概念限度、理论限度和实践限度。从现实和理论层面都可以考证出和谐社会的支点是政治建设。政治建设的成就体现在国家权力性质的进步状态。国家权力公共性实现的程度规定了社会和谐所能达到的高度。塑造和谐社会的路径是限制国家的权力和保障公民的权利。  相似文献   
80.
《世纪桥》2008,(12)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注重把握原作的风格,充分发挥理解力和创造力以再现原作的风格。再现原作风格应注意以下两点:摆正译者和作者风格之间的关系;把握好风格意义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