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8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71篇
中国政治   32篇
政治理论   18篇
综合类   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重要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既是一篇具有极强历史穿透力、思想引领力、政治动员力、时代感召力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书和时代动员令,对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在新时代更好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2.
中央苏区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建设的革命性探索时期,他们通过婚姻制度改革和对家庭角色进行政治赋权等一系列政治动员策略的有效实践,将长期消失在政治领域之外的女性和分散于一家一户的个体农民成功动员为革命事业的积极参与者。这种融入了性别视角的动员措施在改变苏区两性关系面貌的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性别冲突,中共发现并应用了性别差异所内含的积极动力因素,又通过意识形态和政治权力抑制并整合了其对革命总体目标的破坏性因素,在权力与性别相互博弈并不断取得动态平衡的过程中,苏维埃政权在革命根据地获得了广泛的群众认同。  相似文献   
73.
在灾害情势下,国家在承续原有的科层结构及其成员基础上,建立应急性组织机构来实现基层党政权力的结合,体现了救灾中依赖"组织驱动"的动员模式。这既使科层组织的常规运行机制得以扩展和延续,又整合和型构出适应灾害情境的权力再生产机制。在实践中,它表现为"动员式的权力再生产"过程,即借助特殊的话语体系,将国家主流话语贯穿到基层社会的内部结构,实现对原本疲弱的基层权力地强化与再生产的目标。尽管这种再生产机制面临持续性与稳定性的争议,但它却是资源匮乏型国家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74.
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有独特的内在逻辑。由于特定国内外环境影响,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模式本质上可归结为"中国运动式治理",民主政治形态主要呈现为"运动中的民主"。中国运动式治理给民主政治的发展带来了双重影响,体现出民主进程的二律背反。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必然要求治理模式实现从"运动中的民主"到"民主中的运动"的转型。"民主中的运动"模式综合"运动式治理"和"制度式治理"的优点,实现了政府治理有效性和合法性的有机结合,是中国政治发展自然和自觉选择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5.
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为迎接十八大胜利召开、统一全党思想,做了振奋人心的政治动员。这次讲话把我们党的一些基本理念、基本思路,包括对未来的基本设想公布于世,让全党进一步积极研究、探讨这些问题,集中全党智慧,进一步把十八大报告写好,把各项规划制定好,更好地推进党的理论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76.
在当代中国的救灾实践中,政治动员是国家应对灾害危机的有效手段。在灾害治理中,国家将各种政治与社会力量组织起来,促进资源整合并激发社会潜能,形成抗灾救灾的举国体制,使其顺利度过灾害危机。更重要的是,国家借助一系列象征性仪式,凸显和强化了国家的政治认同。但特殊状态下的政治动员模式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常态社会的治理必然要摒弃这种运动式的治理模式,从而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77.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新中国不仅创造了军事上的奇迹,而且展现了极强的政治动员能力.学术界对中共在战争期间政治动员的内容、方法及其经验进行了相当的研究.对这一领域研究的历史进行回顾和综述,指出已经取得的成果和不足,是进一步推动这一领域研究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8.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和研究的缘起 俗语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时刻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突发性事件.仅以自然灾害为例,经济史学家傅筑夫先生曾指出: "一部二十四史,几无异一部灾荒史.水、旱、虫、蝗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历代史书中关于灾荒的记载自然就连篇累牍".因此,危机的研究自然得到学术界的极大关注.那什么是危机?应该说,学术界还有一定争议.总体来讲,危机是一种兼具破坏力和转折点、危险性和机遇性的形势隋境.即是说,危机本身具有很强的破坏性,但如果处理得当,危机则具有强化意识、组织变革、制度完善和体制重塑等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79.
支部进企作为执政党的一项专项治理运动,其首先要件是政治动员,以调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党建资源,作为支部进企的前提和准备。在支部进企的政治动员实践操作中,地方基层党组织及其辖区企业主通常成为较直接的重要动员对象。支部进企在基层实践操作过程中被引入不同的工作策略,如文件制度、关系网络、单位再造等。与刚性的文件制度策略和柔性的关系网络策略不同,单位再造策略是地方基层党组织将刚性的文件制度柔性地运用于具体的工作实践,从而顺利达到支部进企的目标。而支部进企要在整个社会得以扩展,则需要政治运动扩大过程中常用的工作技术即典型生产。支部进企工作通过典型生产的内部与外部双向扩展,使整个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党建工作逐渐打开局面,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80.
以信息网络为基础的新型政治动员和社会运动以及网络恐怖主义离我们渐行渐近,并开始威胁社会安定和国家安全。网络空间的不安定因素具有全球性、突变性和联动性特征,特别是以网络为中介的群体行动,会在网络之外产生现实性的后果。因此,和谐稳定是两个世界共同的建设目标。面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不断升级,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强国的战略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亟需相匹配的国家安全战略来护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