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0篇
  免费   9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11篇
世界政治   49篇
法律   977篇
中国共产党   69篇
中国政治   226篇
政治理论   25篇
综合类   19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49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1.
一、基本案情 姚某于2008年11月1日10时许,陪同其同事白某到中国民生银行北京西单支行取款机处查询白的民生银行信用卡的一笔钱是否到账。查询后,白某发现钱未到账。于是就将卡放进钱包里离开自动取款机。此时姚某提出要帮白某再查一下。白某没细想便将钱包给了姚某(白某之前曾告诉姚某该卡密码)。姚某查完发现钱仍没有到账,就把钱包还给了白某,并顺手将白某的民生银行卡装在自己身上,  相似文献   
112.
故意杀人与故意伤害致死虽被我国刑法分则进行了区别的规定,但是因为我国刑法规定过于简单,在实践操作当中产生了诸多的分歧,对二者的界定也就成为了一项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本文将以一件刑事申诉案件为例,谈谈如何界定故意杀人及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法律界限  相似文献   
113.
[案情]王某、张某二人玩"老虎机"输了几万元钱,于是就物色驾驶高档轿车的单身女子为作案对象,若被害人有钱财就当场抢劫,若钱财不多就绑架被害人索要十万元钱。某日,二人租了一辆汽车,并购买了太阳帽、折叠刀、粘胶带和  相似文献   
114.
沉默在特定情形下可以构成诈欺已成各国共识.对于沉默诈欺的构成,大陆法系国家在审判实践中形成了构成要件主义,规定了沉默构成诈欺的三个要件;英美法系则规定沉默只有在四类具体的合同中才能构成诈欺.尽管如此,两大法系均将告知义务的存在作为沉默构成诈欺的首要前提.我国的沉默诈欺制度既未明确告知义务这一前提,对诈欺故意的认定亦过于严苛,须借鉴大陆法系的一些做法对之予以修正.  相似文献   
115.
116.
本文由姜某忠故意伤害案的判决说起,分析姜某忠的责任认定及能否适用缓刑问题,认为适用缓刑一般而言应该是被判处三年以下的轻刑,“以下”是明定的。与三年以上是两个不同的量刑档次:如果法定刑在三年以上,只有判决在三年或三年以下,才具备法定的从轻或减轻情节。  相似文献   
117.
[基本案情]某日,被告人王某(已成年)手持针药瓶在公路上走,当看见被害人刘某某迎面走来时,遂走向刘,故意与刘相撞;同时将手中的针药瓶丢在地上摔坏,王立刻拉住刘,说是刘把他的针药瓶撞到地上摔坏了,要刘赔偿25元钱,否则不准离开。刘被迫拿出一张50元的人民币给王。王接过后,未找补,转身就跑,刘在后紧追不放。当跑到一公厕旁时,王停下来,拿出随身携带的剔骨刀,叫刘不要再追,否则就不客气了,刘仍然朝王走去,王便持剔骨刀朝刘砍去,将刘左上臂砍伤(经法医鉴定,刘的损伤程度尚未达到轻伤)。[分歧意见]在实践中,就王某的行为如何定性,出现了若干不…  相似文献   
118.
李楠 《天津检察》2007,(6):46-46,51
实行过限是指实行犯实施了超出共同犯罪故意的行为,又称为共同犯罪中的过剩行为。我国刑法对实行过限没有明文规定,根据我国刑法理论,行为人只有在对某一危害结果主观上具有罪过的情况下才负刑事责任。而过限行为超出了共同犯罪的故意范围,所以应当由实行人对过限行为单独承担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19.
犯罪故意成立:违法性认识还是社会危害性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故意的成立究竟要求违法性认识还是社会危害性认识备受争论。中国刑法语境下的违法性认识指的是刑事违法性认识,社会危害性认识指的是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主文化群体利益、需要的主观认知。普通老百姓几乎不懂法是一个不容争辩的客观事实,行为人在行为时不可能准确判断行为的违法性;违法性认识作为故意的内容不利于实现刑法保护包括犯罪人在内的全体公民基本人权的目的,违法性不是故意的认识内容,社会危害性认识才是故意成立的必备要素。  相似文献   
1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