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086篇
  免费   281篇
  国内免费   272篇
各国政治   810篇
工人农民   742篇
世界政治   1786篇
外交国际关系   1509篇
法律   6142篇
中国共产党   22338篇
中国政治   30347篇
政治理论   7721篇
综合类   12244篇
  2024年   147篇
  2023年   848篇
  2022年   896篇
  2021年   886篇
  2020年   1085篇
  2019年   875篇
  2018年   382篇
  2017年   761篇
  2016年   1206篇
  2015年   2410篇
  2014年   6867篇
  2013年   6948篇
  2012年   9475篇
  2011年   7464篇
  2010年   6581篇
  2009年   6443篇
  2008年   6695篇
  2007年   5363篇
  2006年   4588篇
  2005年   3224篇
  2004年   2958篇
  2003年   2592篇
  2002年   1922篇
  2001年   1485篇
  2000年   1097篇
  1999年   210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纵观国际私法的发展历史,从法律的单一适用到法律选择规则的出现,从单点要素的定向指引到多元利益的综合考察,从分配立法管辖权的选择方法到关注结果的选择方法,从片面强调主权优位到渐渐注重平位协调,仿佛总是有一根经络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引导作用,决定着国际私法理论之树的发展方向,这就是对正义的不懈追求.博登海默即曾指出:"在冲突法领域中,有关公平与正义的一般考虑,在发展这一部门法的过程中起到了特别重大的作用."[1]法律选择方法的研究一直是国际私法的重要课题,传统国际私法形式正义价值观向现代国际私法实质正义价值观的转变在法律选择方法理论的变迁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因此,作者决定通过对法律选择方法中正义追求演进过程的分析来揭示整个国际私法从形式正义走向实质正义的价值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122.
123.
30年代是中国20世纪学发展中的重要转折时期,在其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学论争,学讨论乃至学批评中,都能发现30年代学论争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特点的遗存,因此,本的探讨对加深理解30年代乃至整个20世纪学的发展均有着重要的意义。章分别从学论争的起因,论争中各方所关注的重心、论争各方的心态,对话的基本方式以及看问题的角度等等方面,论述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一系列重要学论争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显的特征,并进而分析了这些特征得以形成的30年代特殊的政治化语境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4.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文化背景下的教学新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祖祥 《前沿》2002,(8):96-99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文化的发展 ,使教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生“转型”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过程、师生关系等各个要素将出现质的转向 ,并具有前所未有的品格 ,呈现信息时代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5.
《法人》2007,(11):73-73
红山文化是20世纪初在中国北方发现的距令5500——5000年的考古学文化.因1935年首次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而命名.1981年,中国考古专家在辽宁省朝阳市凌源与建平县交界处的努普儿虎山咏牛河渠发现红山文化遗址,  相似文献   
126.
目前。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各种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其系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日益突出,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体制制度创新等各方面创新的要求也日益迫切。如何推进改革创新?如何保障改革创新?如何规范改革创新?这是加快改革创新进程不容回避的问题。不久前,中国首部改革创新法律《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在深圳颁布。这部通过立法建立改革创新的动力、责任、激励机制的法律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在改革法制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开创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127.
怎样解释词体成于晚唐温庭筠之手而非其他时代其他人这一"温庭筠现象",目前主要有"不可知论"、"写尽论"、"社会文化环境决定论"等三种阐释.这三种阐释各有其片面及失误之处.词体之所以在温庭筠手上得以独立和兴起,主要是"文化-心理"选择机制双重双向反复选择的结果.温庭筠之所以选择了词体,并非如王国维等人所说,是因为"诗"已写尽,而是由于温庭筠正好满足了"文化-心理"选择机制之所以能够选择出"词"这一文体所要求的全部条件.  相似文献   
128.
孙西辉 《理论学刊》2007,(1):111-113
儒教文化是韩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融合多种外来文化的韩国文化在韩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韩国处理和利用文化因素的经验特别是在吸收先进文化、文化创新、重视教育、加快文化产业化等方面的经验,对于我们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9.
贾云泉 《行政与法》2007,(12):40-42
考察社会活力一般会涉及三个基本要素,即经济要素、社会制度要素和精神文化要素。社会活力有两个来源:一是根本来源,二是直接来源。社会活力的根本来源源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关系的合理性。直接来源源于社会制度的先进性、社会运行体制的合理性、社会运行机制的多样性。激发社会活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之一,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属性。  相似文献   
130.
艾琳 《共产党人》2007,(21):48-50
宁夏南部的固原市是闻名全国的"三西"贫困地区之一。但是西海固并没有因它的贫穷而荒芜,也并没有因它的落后而贫乏。近年来,在"小省区要办大文化"的理念引领下,"西海固文化现象"在文艺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宁夏第一个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