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篇
法律   11篇
中国共产党   72篇
中国政治   48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刘克梅 《检察风云》2011,(23):38-38
在“2011中国版权年会”上,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表示,目前国内很多文化艺术作品创造力不够,90%的作品属于模仿和复制的。今后国家将通过设立文化创意扶持体制和基金提高文艺作品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2.
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中国的文艺如何发展?这是每一个文艺工作者都要面对、都要思考的问题。习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座谈会上的讲话及时、明确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国家建设处于重要时期的文艺总方针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大政策。  相似文献   
43.
话剧《立秋》是一台表现以诚信为本的晋商精神和以真善美为取向的道德基准的优秀文艺作品,荣获2006年全国十大精品剧目。2006年岁末,《立秋》赴台公演,包括国民党政要连战、马英九、王金平、江丙坤等嘉宾在内的13000余名台湾观众观看了演出,台湾20多家媒体进行了全方位  相似文献   
44.
宁二 《南风窗》2008,(4):36-37
"一个民族广普性地关注军事题材的文艺作品,你觉得这种现象正常吗?我觉得不正常。"生于1956年的邓一光是当代战争文学的代表作家。自述为"读了5年小学,4年中学,除去‘文革’学工学农学军,正经读了7年书,  相似文献   
45.
本篇文章的标题,是借用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女士日前在“文艺作品中的国家形象”学术研讨会上的一句话,听到铁凝的这句话,虽然已是纯文学严寒的冬季,作为一名倾心于纯文学的写作者和接受者,我的内心充满了温暖。  相似文献   
46.
正我们是一群候鸟来回在岁月的夹缝里守望一年四季的青草和粮食在城与乡之间,养育着最初的羊群以及最原始的生产力我们是一群候鸟飞过,乡村的高山流水飞过,城市的高楼大厦轮回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天空目光所及之处季节感动着我们的翅膀……我们是一群候鸟在季节与季节的轮回中把城市装扮得越来越漂亮乡村,却再朝着一个方向退却……  相似文献   
47.
谭敦民 《世纪桥》2012,(12):49-56
电视剧《悬崖》热播,多家卫视和央视陆续播出,引起国人瞩目。这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当年“国际特科”对敌斗争的文艺作品。抗战时期,东北以及华北、华东(主要是上海)等许多城市确实活跃着神秘的“国际特科”组织,他们与正面战场遥相呼应,成为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有力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8.
壹·声音     
《侨园》2014,(5):8-8
<正>"虽然网民的目的在于娱乐和游戏,而非语言创造,但‘最炫文言风'在娱乐的同时,也展示了古汉语的魅力,可以唤醒人们对母语的重视和对以汉语为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近日,一股"最炫文言风"的网络热潮正在兴起,其内容集纳了众多网络流行语,甚至还涉及诗歌、歌曲等文艺作品。一时间"古典文化回归"的话题引起公众的关注,而众人对此却褒贬不一。《咬文嚼字》执行主编黄安靖则表示,对这种现象"要看到积极的一面,做好引导,而非一棍子打死"。  相似文献   
49.
徐焰 《法制博览》2011,(11):63-65
上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和出现饥荒后,国内曾以干部宣讲和群众口传方式出现了“中国为抗美援朝欠债,苏修逼债造成挨饿”之说,并在多年间被一些文艺作品和非当事者的文章引用,致使许多人长期信以为真。  相似文献   
50.
1980—90年代的筝曲创作,与整个社会的发展齐头并进,从创作到演奏都彰显出继往开来的鲜明特征,出现了多彩和繁荣的局面。这20年的筝曲创作从题材的选取、表演形式的创新、音乐风格的鲜明个性、对西方体裁结构的借鉴等方面,都突出体现了大众化与民族化特点,使作品闪耀出动人的光辉,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