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20篇
中国共产党   22篇
中国政治   17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楚国良 《学习月刊》2014,(21):14-14
1960年以前的一段时间,毛主席身边的某些工作人员在北京和随毛主席外出期间,违犯纪律,从多吃多占到无偿索取当时市场上供应紧张的各种生活日用品,个别人还有贪污、渎职行为。毛主席发觉后,立即指示,要在身边工作人员中开展整风。并制订工作人员守则:"买东西一定要给人家钱,一张纸、一支笔也如此,千万不要向地方要东西。"  相似文献   
22.
殉葬     
洪梅  卫红 《江淮法治》2008,(4):40-40
殉葬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早在原始社会,人们便习惯于把随身用的工具、武器以及生前喜爱的日用品和死者埋葬在一起。到了奴隶社会,奴隶作为会说话的工具,也被杀死或活埋,用来殉葬,让他们在“阴间”继续为主人效力。当时用奴隶殉葬已成为一种制度,从对殷墟墓葬的发掘情况来看,人殉的数目少的几十,多的上千。  相似文献   
23.
最近一段时间,物价上涨成了老百姓热议的话题。从肉蛋奶到米面油,几乎所有跟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产品都在涨价。网友则在网络上对食物的涨价进行了戏谑,如对涨价的糖称“糖高宗”,对涨价的蒜称“蒜你狠”,其他的还有“姜你军”、“豆你玩”等等。这些称呼让人看了有些莞尔,但却又透露着人们对疯狂涨价的生活日用品的无奈。  相似文献   
24.
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又是河南大学侨联主席。父亲张禹洲是一位民族企业家,祖籍安徽。祖父年轻时从乡下到上海打工挣钱供子读书。张禹洲一生辛苦创业,走着艰难的“实业救国”之路。他在上海创办“海浦制药厂”,当时中国第一个针剂产品就是由他父亲首创。他还建立了上海搪瓷厂。 1947年迁厂到香港,曾为香港日用品出口作出很大贡献,受到港督的接见。他共有姐弟四人,姐姐张仕仪在香港,妹妹张海仪定居美国,弟弟张信仪定居加拿大。只有他在 50年代毕业于上海一所名牌大学,来到河南古城开封。他在河南大学教授物理化学是一门概念性…  相似文献   
25.
徐志杰 《政府法制》2014,(33):42-42
摆摊大概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谋生方式,三五种商品一字排开。前几年到肯尼亚、埃及和南非这些尉家,听当地华人说,非洲人原本连摆摊都不会。后来中国人来这里谋生,看到大街上空空如也.想起家乡赶大集的情景,既方便又热闹,而且不用交任何费用,就开始在路边摆摊卖一些生活日用品。  相似文献   
26.
芳菲 《法治纵横》2014,(5):19-21
在乌鲁木齐市中山路购买了一款新笔记本电脑的张帆,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一直想买这款电脑,正好过年回家拿个新电脑多有面子。”而还有个问题困扰着张帆,自己之前还有2款旧笔记本,在回收处只能换成一些日用品,换还是不换,他很纠结,“放着没用,换成十来块的日用品又觉得不甘心。”张帆说。  相似文献   
27.
《工会博览》2013,(31):13-13
记者:如何利用工会的影响力。帮助基层工会和职工解决一些民生问题呢?翟明鬻:安利公司进入中国伊始,就成立了工会。十几年来,一直在各级工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作,受到了员工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28.
我的母亲告诉我,建国初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生活水平不高,物质比较匮乏,买东西还得凭各种票证。那时候走亲访友带上一小袋米面,一小包糕点或者一块布料,就算是最好的礼物了;60年代末到70年代的时候,还流行过送红宝书,毛巾,茶缸等日用品,而且,毛巾和茶缸上还印有革命标语。那时候大家都不富裕,人们之间的关系也相对单纯,  相似文献   
29.
《法治与社会》2005,(5):11-11
在消费者与提供产品的供应商的利益博弈之间,成本,一直是一个高度敏感的话题,商家一般将此视为商业机密。暴利就是在这种市场不透明情况下滋生的怪胎。从以下几种商品的成本披露,我们可以初窥暴利之冰山一角。  相似文献   
30.
赤脚走路     
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友人造访,闲谈之余,他忽然一声长叹:你真清苦!他凭什么这么说呢?我是去年刚调进小城的,宿舍是百年老屋中隔出的一小块,仅容一床一桌一凳一架书,再寻别的,就只有脸盆牙别之类的日用品了。居于此,常有邻室的欢声笑语,孩子的琅琅书声飘然而至,甚至洗脸水响、刷牙声、开关声也如音乐合奏,不时穿过那极薄的隔墙,送来一阵阵温馨的生活气息,引发人的遐思妙想。一人独居,本该寂寞却热闹,何"清"之有?再说"苦",看别人为装潢负债奔波,又忙又累,居室"修"成了"宾馆",自己降为"服务员"、擦墙壁、拖地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