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1篇
  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9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34篇
外交国际关系   29篇
法律   87篇
中国共产党   218篇
中国政治   359篇
政治理论   54篇
综合类   6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41.
史海一勺     
《乡音》2011,(12):49
周恩来总理怎样拒收礼品有一次,一位跟随周总理工作多年的老同志,给总理捎来一些家乡果品,交给工作人员。按惯例,总理会请来人原物带回。可这次的果品来自千里之外,退回去必然会烂掉。工作人员正在为难时,总理说:写信告诉他,以后不许送东西;这次的果品,寄双倍价钱给他。工作人员问:这样做不会让那位同志为难吗?(平时总理处理  相似文献   
742.
魏晋以来中国社会习俗虽已出现尚文轻武的发展趋势,但河北仍为一包含尚武文化这一悖主流趋势在内的文化区域,加以唐代后期河北藩镇割据、镇兵相对正面的形象,唐代后期的河北地区产生了大量的体现尚武情怀的、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墓志作品.这是地域文学发展中悖主流习俗影响地域文学作品的典型的案例,为我们探究地域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743.
北魏后期散文,是指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1)至北魏灭亡(534),其间四十三年的散文.此期的散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呈现出“才子比肩”,“文雅大盛”的兴盛局面.皇室散文的代表作家主要有元宏和元顺;士族散文的代表作家是袁翻、常景、郦道元、温子升诸人.这种大盛景象的形成,与孝文帝好尚文学并奖掖文学才俊、迁都洛阳和汉化改革、南北文化交流加深、经济空前繁荣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44.
明式家具是指自明代中叶以来,能工巧匠用紫檀、黄花梨、酸枝木、榉木等木材制作的家具。相比装饰繁缛的清式家具,明式家具造型大方、比例适度、轮廓简练、结构科学、榫卯精密,更显朴素大方。虽然明式家具在全国很多地方都能生产,但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能工巧匠制作的家具最得大家认可。因此,人们公认苏式家具是明式家具的正宗,也称它为“苏州明式家具”,行内简称“苏作”。  相似文献   
745.
林鸿(约1368一?年),字子羽,福清县城横街人。林鸿小时候十分聪明,过目成诵。他擅长诗歌,精通音律。明洪武年间,他因才华出众被推荐给明太祖。殿试时,以《龙池春晓》和《孤雁》两诗得到明太祖赏识,因而名动京师,授将乐县训导一职,年未40就被擢升为礼部员外郎。  相似文献   
746.
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周恩来费尽心血,全力推进解放使用老干部,一大批领导干部被解放出来,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但是,这项工作受到了四人帮和极左思潮的严重阻挠。  相似文献   
747.
所谓监国,就是皇帝因故不在朝中,由皇太子(或其他皇子等重要人物)代行处理国家事务。监国制度先秦即有之,经过北魏的发展至唐代趋于完善,但宋行之极少,至明代又频繁採行,与明代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既互相制衡又相辅相成。本文拟从明代监国制度的沿革来分析其原因,考证其权利范围,从而考查监国制度对明代政治的影响,以期推动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48.
方明 《传承》2011,(24):60-61,67
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中国传统思想对商人总持一种贬低轻视的态度,这在明代之前的各种文学作品中可见一斑。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商人的地位也随之提升,表现在社会地位的上升,人们对商人敬业精神和价值观念的肯定以及对他们经商途中所涉险恶给予的同情。以明代文学作品《三言二拍》为例,对此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49.
随风婆娑的杏花春雨在身边落着,像沙蚕在桑叶上沙沙地爬行。柔柔的天籁,晶莹的湿润,下在了今夜,下在黄海之滨,雄崖所六百年的记忆上面。信步走在随势起伏的长街上,心中宛若和平、宁静的乡野,是青纱帐一样的绿意森森,山花一样的清雅烂漫。正在成熟的麦香,掠过时间,轻轻拂着伸出墙外的红杏。历史的真相,  相似文献   
750.
留青竹刻产生于唐代,最早只是作为竹制器具上的饰物、花纹图案。从明代后期始,留青竹刻开始与中国画结合,作者依照画家在竹板上的画稿以刀刻画,或山水,或人物,或花鸟虫草,力求摹其形传其神,以留青再现笔迹墨痕。这要求刻者具有一定的国画艺术修养和笔墨常识,也使留青竹刻成为了艺术。留青竹刻至二十世纪中期发展到高峰,其代表人物之一为曾供职于上海艺术品雕刻厂的徐素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