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6篇
  免费   11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2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39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117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10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一根不起眼的长杆,可伸长至2米,头上长“钳”,轻轻触碰到人体部位后,钳叉即可自动收缩扣紧,除非摁下柄上按钮,否则被扣者便无法脱身.这种新型器具叫“应急防卫抓捕器”,是专门制服持刀歹徒的新发明,它的发明者是江苏警官学院警体部战术教研室主任周祥兴及其学生谢理.为了这个发明,周祥兴潜心钻研了10年,谈到最初的发明设想时,他说...  相似文献   
72.
暴力犯罪死刑适用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暴力犯罪是严重的犯罪行为,是死刑研究的典型样本.在"保留死刑,严格控制死刑"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下,司法实践如何适用摹力犯罪的死刑就成为重要课题.通过对目前司法实践关于暴力犯罪死刑判例的统计量化和实证分析,不仅明晰了暴力犯罪适用死刑的现实状况,而且还在于探求与暴力犯罪死刑适用相关的犯罪人、犯罪行为和被害人等影响因素,以期为刑事司法中暴力犯罪的死刑适用提供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73.
张赛宜 《政法学刊》2010,27(4):104-107
反社会人格有很强的犯罪倾向,其所引起的违法犯罪行为最多。郑民生的犯罪心理体现了反社会人格犯罪的特点。反社会人格障碍引发的犯罪应当成为犯罪预防的重点。  相似文献   
74.
暴力犯罪不仅仅是犯罪学上的概念,而且与刑法学具有密切联系,研究刑法学意义的暴力犯罪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我国〈刑法〉来看,暴力犯罪不仅涉及刑法总则犯罪论与刑罚论的联系,而且还关系到刑法分则对暴力犯罪犯罪构成的规定.目前理论学界对暴力犯罪的概念争议较大,因此,研究刑法学意义的暴力犯罪,必须厘清相关理论争议,界定"暴力"与暴力犯罪的概念,从概念上解读暴力犯罪,揭示暴力犯罪的刑法规范性、手段暴力性、暴力程度性和对象双重性等特性,从而划定我国〈刑法〉中暴力犯罪的概念,以此为刑法学研究暴力犯罪的相关问题提供理论起点.  相似文献   
75.
本文分析总结了发生在北京市海淀区的未成年人群体性暴力犯罪的总体特点、犯罪类型以及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意见,以期能为有效地治理未成年人群体性暴力犯罪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6.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是一种严重暴力犯罪,具有侵害对象的不确定性、作案手段的极端暴力性、作案人一般单独作案等明显特征,社会危害极大。目前我国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呈多发态势,分析其原因,既有复杂的社会因素、作案人的个人因素,也有惩治措施不到位的问题。要有效遏制这类犯罪,必须科学施策,完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强化社会治安防范,健全心理疏导服务体系,规范新闻媒体报道,净化公共文化,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77.
受法律法规匮乏、监管力量分散、行业管理薄弱等因素影响,影子银行违法违规问题凸显,引发经济犯罪和暴力犯罪,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在完善立法的同时,公安机关等职能部门应坚持"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的工作方针,健全完善监测预警、侦查打击、维稳处置、法制教育等实战运作机制,切实维护金融秩序。  相似文献   
78.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中,报复社会型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从之初的个别省市偶发逐渐蔓延至全国且逐年攀升,并呈现出以男性犯罪人为主、以纵火和爆炸为主要作案手段、公共场所及中小学校园成为主要作案地点、私人恩怨和个人需求未得到政府满足为案件主要起因、以不特定公众为主要侵害对象、危害后果严重等特点。为了有效防控报复社会型个人极端暴力犯罪,需要全面提高罪前的综合防控与预测预警能力、罪中的现场处置与应急反应能力以及罪后的严厉打击与妥善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79.
近年来,因网络游戏而诱发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日益上升趋势,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实证分析角度,考量域外国家防控机制,为了实现对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暴力犯罪的控制,应当建立未成年人涉网相关的专门法律规范,强化行政执法权,推行网络游戏相关规控制度,开展社会管控,对未成年人健康用网进行综合引导。  相似文献   
80.
王赞 《天津检察》2009,(1):31-31
一、将绑架罪排除于八种罪名限制之外的合理性。在目前少年暴力犯罪加重的情况下,有人主张应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扩大14至16周岁未成年人应负刑事责任的范围,而将绑架罪加入其中。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并不符合绑架罪的特点和设置“八种罪名”限制的初衷。刑事责任年龄是刑事责任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对行为人认知能力的一种衡量标准。,《刑法》将八种罪名的刑事责任年龄降低至14周岁,是对该八种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及其可认知程度综合考量的结果,符合主客观相统一的刑事法律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