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8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18篇
中国政治   19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一 老舍是个大作家,可一生都在写下层百姓和小人物. 新中国之后,老舍先生著作等身.可真正被后人熟知的只有两部话剧:一部挽歌《茶馆》;一部颂歌《龙须沟》. 老舍以写作为自己的职业.尽职尽守,业绩昭著.但是老舍很清醒,他曾经在"文化大革命"前夕,对英国人格尔德夫妇说过这样的话:"我虽然同情革命,但我还不是革命的一部分,所以,我并不真正理解革命,而对不理解的东西是无法写出有价值的东西的."  相似文献   
32.
近来涉猎名人传记,其中戏剧家曹禺的一则逸闻催生了我的好奇心。上世纪80年代初,年逾古稀的曹禺已是海内外声名鼎盛的戏剧作家。一次,美国同行阿瑟·米勒应约来京执导新剧本,作为老朋友的曹禺特地邀请他到家做客。午饭前的休息时分,曹禺突然从书架上拿起一本装帧讲究的册子,册子上面裱着画家  相似文献   
33.
石曼 《红岩春秋》2010,(3):16-18
今年是我国戏剧大师曹禺的百年诞辰。抗战时期,曹禺创作了一批优秀的话剧作品并搬上舞台,《蜕变》、《北京人》和《家》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这些剧作在面世之初,周恩来或从艺术、或从政治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让曹禺感动不已。  相似文献   
34.
宋宝珍 《前线》2010,(9):58-59
<正>一百年的历史烟云,足以让岁月褪色,却让曹禺的剧作屹立于当代舞台,成为久演不衰、日久弥新的艺术形象;一百年的历史积淀,滤去了很多光环,却打磨了艺术伟人钻石般的灵魂,映射  相似文献   
35.
《前线》2010,(9):F0003-F0003
<正>在曹禺先生诞辰百年之际,文化部、中国文联、北京市政府举办系列纪念活动,缅怀这位为中国戏剧作出杰出贡献的戏剧艺术家。9月24日,曹禺百年诞辰纪  相似文献   
36.
曹禺笔下的戏剧背景不只是渲染烘托气氛,而且还以其强大的力量强烈刺激前景人物视觉及心态,操纵与压迫前景人物的行为,推动人物性格发展,从而与前景配合导致剧本高潮的到来。这种背景艺术体现了曹禺个人“单纯朴素”的美学观念,以朴素的背景蕴藏一种明净透澈的力,从而在前景的乖张掩饰下,渗透对人物性格与命运的思索,暗合曹禺个人写“性格剧”的美学理想。从宽泛的文化背景意义上,这种背景艺术是中国传统戏剧传奇性与西洋话剧理性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37.
曹禺塑造了许许多多的女性形象。他的创作激情和思想光芒 ,大都是从女性的不幸遭遇升腾起来的。妇女和两性是曹禺认识社会、透视历史的特殊审美视野。曹禺通过一系列女性人物的塑造 ,表现了只有改变不平等的男性社会 ,妇女才能真正获得解放  相似文献   
38.
周帅 《同舟共进》2012,(10):76-76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有个怪圈:执著于作家作品的分析与研究,却对作家的生平缺乏全面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很多文学研究者的作家论都显得十分单薄,像样的作家传记更少得可怜。比如周作人研究这几十年来,周作人传记写得最好的居然是日本学者木山英雄,国内的也只有钱理群十几年前的一本旧作可读。  相似文献   
39.
曹禺,剧作家、戏剧教育家。祖籍湖北潜江。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曹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曹禺的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1922年人南开中学。1925年加入南开新剧团,成为骨干。1928年入南开大学政治系,次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6年8月始在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教授戏剧。抗日战争开始后,他随戏校迁至四川。  相似文献   
40.
陈俐  李家富 《学理论》2013,(17):213-214
曹禺在创作初期塑造了诸如蘩漪、陈白露等散发着现代气息、充满生命激情的叛逆女性形象,但自《北京人》中温柔善良、美丽贤惠的愫芳开始,曹禺笔下的女性又开始回归传统和古典。两类极端的女性形象承载了作者不同阶段的生命体验和与之不可分割的审美艺术标准,彰显了作者创作"蜕变"的审美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