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2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8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8篇
中国共产党   17篇
中国政治   40篇
政治理论   11篇
综合类   7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国林 《协商论坛》2012,(11):53-53
“一点痴性,人人都有,或痴于一个女人,或痴于太空学,或痴于钓鱼。痴表示对一件事的专一,痴使人废寝忘食。人必有痴,而后有成。”林语堂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痴迷于文字好理解,但说他痴迷于发明创造,一定会令很多人瞠目结舌。  相似文献   
22.
什么是幽默?幽默是一个外来词,最早由林语堂引入,意为语言和行动有趣可笑,意味深长。《当代汉语词典》解释"幽默"为"有趣、含蓄而意味深长。"谈到幽默,人们马上就会想到滑稽、笑话、相声、漫画、小品、喜剧、电视脱口秀等艺术形式,脑海里会涌现出卓别林、马三立、周星驰、赵本山、周立波、郭德刚等艺术明星,感受到欢笑、娱乐、快感、荒诞  相似文献   
23.
浮生若梦     
贺勇 《当代贵州》2008,(13):52-52
本书是著名学者、文学大师、一代幽默大师林语堂的经典小品文选集。作者以他天赋的幽默才能,雍容的文笔,娓娓讲说他的人生哲学。在书中,从人类观念,人生态度,直到种种的具体问题,如婚恋、家庭、日常生活、大自然,以及文化方面的享受,无论巨细,都有着酣畅的议论,恰当的批评,哲趣的感悟。此书充分显示了性灵小品的魔力。  相似文献   
24.
在路经台北阳明山仰德大道的一个岔路口时,蓦然间发现一个不太起眼的林语堂故居的提示路标,于是,我临时决定改变参观路线,去拜谒对我及多数大陆人而言神秘的林语堂故居。学生时代的我曾读过他的《生活的艺术》,并奉之为人生圣经,他的睿智、超然、透彻与洒脱令我仰慕。所以,当与林语堂的故居咫尺相望时,我便毫不犹疑地做出了选择。  相似文献   
25.
唐宝民 《江淮法治》2013,(10):57-57
对于朱生豪,我很敬仰,因为我喜欢他译的《莎士比亚全集》。《莎士比亚全集》,在国内有两个译本,一个是林语堂的,另一个是朱生豪的。林氏的译本,过于拘泥于原著,所以读起来很诲涩;而朱生豪的译本,却是那样的晓畅通俗,富于情感。翻译界有种说法,一部作品翻译得成功与否,有三个标准,即"信、达、雅",信是指要准确,达是指要通俗,而雅则是指要有文采。从这个意义上说,林氏的译本只做到了前两点,而朱生豪的译本则三点兼具。可以说,如果莎士比亚用中文写作,他也只能写到朱生豪所译的那个程  相似文献   
26.
林语堂的编辑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语堂不仅是一位了不起的中国现代文学家,而且是一位著名的编辑家。他在上个世纪30年代所创办的《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一系列期刊,以其才气、学识、性情、品位,形成卓然不群的编辑风格,主要体现在"开卷有益,掩卷有味"的办刊宗旨;独抒性灵,以人为本的办刊特色;灵活独特,注重效益的办刊之道。他编辑刊物的探索实践,对我们今天期刊的创办,刊物的定位,个性的显示,市场的营销,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7.
有人说,鲁迅与林语堂是因为一床蚊帐而绝交的。一次鲁迅扔烟头,把林语堂的蚊帐烧掉了一角,林语堂厉声责怪了鲁迅。鲁迅觉得林语堂小题大做,两人  相似文献   
28.
朱艳丽 《政府法制》2010,(10):42-42
林语堂看重钱,会赚钱,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文坛,人所共知。他拥有高收入,也是遭人诟病的一大原因。  相似文献   
29.
赵客 《廉政瞭望》2021,(6):58-58
为东坡居士做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早从语文课本上了解到“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苏轼,从历史课本上知道了著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我们吃着东坡肉,吟着“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笑千年前的大文豪是这样的吃货。苏东坡在普通人眼里不是一个一千年前的陌生人,人们的心中眼中已经有了他大概的轮廓。另一难题则是史料的选择。北宋虽然迄今已经千年,但苏东坡毕竟一时豪杰,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中,都留下了关于他的史料。如何梳理这浩瀚的史料,将其称为自己的写作工具?如何在这些史料中筛选出“正确”的内容?这些史料是否为真?还只是后人牵强附会,用名人效应来讲的小故事?再者,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珠玉在前,影响范围直达海内外。如何不重复林氏之路,写出更精彩的东坡传记?  相似文献   
30.
儒、道哲学共同建构了林语堂人文精神的基础。一方面,他对儒家文化的现代实用价值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儒家文化的精神本质归结为一种近情入理的“人文主义”。另一方面,林语堂对道家文化也推崇备至,认为道家“偏好自然与直觉”,“为中国思想之浪漫派”。然而,在儒道之间,林语堂陷入“入世”与“出世”的“一捆矛盾”中。但智慧的他,“达”则于儒,“穷”则于道,亦儒亦道,亦孔亦庄,留其所当留,融会贯通,既执着于尘世中一切的“荣华”需求,又追慕庄子的“仙风道骨”,逍遥自由。“半在尘世半为仙”,成就了林语堂的信仰之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