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7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15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法律   74篇
中国共产党   99篇
中国政治   102篇
政治理论   36篇
综合类   5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耿宁 《法制与社会》2013,(5):252-254
独创性是著作权作品的本质属性,模仿讽刺作品是否具备独创性是其能否获得著作权保护的首要条件和法律保护的客观依据。然而,就作品的独创性程度的判断标准上,司法实践中掌握的尺度不一,理论上更是百家争鸣,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需要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剖析传统独创性标准的弊端,构建一个合理的独创性标准理念。  相似文献   
172.
《摩登时代》是卓别林一部无声电影的经典之作,也是他在电影进入有声时代后依旧采用独特的滑稽夸张的肢体语言饰演的最后一部无声电影。笔者试图通过对电影《摩登时代》剧情和拍摄手法的分析,初步探究本部影片如何揭示物化主题,找出影片所蕴含的多层讽刺以及由电影形式本身所揭示的物化与讽刺。  相似文献   
173.
书画     
牛力 男,1967年生,山西省绛县人。水墨漫画家,现供职于《山西晚报》。1984年开始漫画创作,至今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漫画作品万余幅。作品十次入选中国漫画展,并获得中国漫画最高奖——“中国漫画大展优秀作品奖”;作品《除尘》获得2002年度人民日报社“讽刺与幽默奖”:新闻漫画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银奖、北京新闻奖二等奖和山西新闻奖一、  相似文献   
174.
如果行为人所销售的产品模仿了其他企业的产品,而该产品已不再受相关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按照<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只要满足一定的条件,被模仿的产品仍然可以获得该法的保护.德国的一则案例所涉及的法律制度和司法实践,颇具启示.  相似文献   
175.
岳凤 《世纪桥》2010,(5):45-46
本文基于对西方美学史几个时期的典型代表人物的美学思想的认识,结合现在的文化现实和现代西方美学的理论,梳理不同历史时期美的追问中探索审美的功能的流变,寻找审美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6.
谢灵  潘丽娜 《学理论》2010,(17):163-164
《儒林外史》体现了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讽刺艺术的高度成就,其喜剧艺术主要表现为以美写丑的和以美写美的滑稽美;以惯性的突变,造成偶然性,形成了人与环境不协调的艺术美;用夸饰的手段,突出地表现的艺术形象的特性;用写实表现自相矛盾,达到讽刺性的审美功效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7.
廖信忠 《传承》2010,(4):51-51
1987年左右,星期六下午一点有个节目,叫做《青春大对抗》,大概是表演才艺的选秀节目。这个节目刚好赶上小朋友们周六中午放学回家吃完饭的时间,所以有为数众多的小学生观众。过了两年,这个  相似文献   
178.
在某年春节晚会赵本山的节目中,“下蛋公鸡”经过炒作变得身价不菲。其实,该小品的本意是暗批社会上的浮夸炒作之风。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如今炒作之风愈演愈烈,越来越玄,我等平民百姓如坠云里雾里。  相似文献   
179.
迟到的忏悔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被揭发出来的贪官多如牛毛,如过江之鲫,所涉贪款成千上万亿,他们在从高空中跌落到地下后,有许多人都留下了忏悔书,其数量之巨,语言之精辟,令人惊叹。其中有哀叹,有辩解,也有自我开脱,但更多的是发自肺腑的忏悔,真心诚意的认错,言词恳切,和着血泪。诚如古罗马讽刺诗人波尔斯所说:  相似文献   
180.
唐宏强 《群众》2006,(5):64-64
“班门弄斧”,其字面意义是指在行家里手面前卖弄自己的本领,喻意乃是指不知天高地厚。从古到今,无论在文字典章里,还是在日常口语中,“班门弄斧”均具讽刺或自嘲之意,往往被作为贬义使用,谁如此,谁就会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被众人所鄙视、耻笑、排斥或否定。诚然,其中确实含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