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2篇
  免费   12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6篇
世界政治   9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662篇
中国共产党   86篇
中国政治   119篇
政治理论   18篇
综合类   15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1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天价"葡萄案引发了数个值得思考的刑法问题,通过对这一案件的分析可以发现首先,盗窃行为的成立并不需要行为人对盗窃对象的价值有所认识;其次,在行为人无法认识盗窃对象的特殊价值时,以违法性认识取代社会危害性认识可以更好地解释对行为予以刑法处罚的根据;再次,"天价"并非无价,被盗葡萄的价值仍可以确定,但该数额不能包括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72.
论伪造货币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伪造货币罪是一种法定的犯罪,始于国内法的规定,已扩展到国际法领域,是指仿造人民币或外币的特征,使用各种方法,非法制作假货币、冒充真货币的行为。伪造货币罪侵犯的客体是货币的发行管理制度,客观方面表现为伪造货币的行为,主体是自然人一般主体,主观方面必须出于故意。认定伪造货币罪的过程中应注意本罪是否存在未遂问题以及构成本罪是否要有数额限制。伪造货币罪的法定刑分为两个档次。  相似文献   
73.
挪用公款中的犯罪数额的计算对该罪的定罪量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司法实践中,一次或者一般的多次挪用公款数额的计算并不存在法律上的争议.对其按照实际挪用数额或者累计数额计算已经成为理论及实务界的共识。但是,对于以后次挪用的公款归还前次挪用公款情形下的挪用公款数额应当如何计算,却是存在着众多的争议。  相似文献   
74.
[案情]谢某于2011年4月从老家信丰流窜到广州市越秀山公园抢劫外国人的现金,数额巨大,谢某作案后速回信丰。广州市公安局向有关省、市公安机关发出《协查通知》,布置侦控。谢某在县城其居住地向他人吹嘘说在广州抢劫容易,一下手就得到了一大笔钱。在场有一位  相似文献   
75.
76.
<正>案情:因无力归还欠款,他们竟然想出使用假房产证办理抵押贷款的手段来骗钱。2010年2月23日,南宁市青秀区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的刑事案件。  相似文献   
77.
惩罚性赔偿源于英美法系,尤其在美国法中一直是一项颇为重要的制度。我国已开始在立法上逐步引入惩罚性赔偿并且收到了一定的社会实效,但是在惩罚性赔偿金数额量定上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的提出了我国惩罚性赔偿金数额量定问题并做了简要分析,以期促进该制度不断完善并发挥其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78.
上海恒积大厦诉建纬律师事务所要求其返还律师费并赔偿损失一案,被认为是迄今国内数额最大的一起律师过错责任赔偿案,因而广受关注。本刊摘要刊登本案诉讼文书,意在客观地还原此案诉讼的真实情况。供对此案有研究兴趣的学界和实务界人士研讨参考:  相似文献   
79.
多次挪用公款,以后次挪用款项归还前次挪用款项的挪用数额认定是司法实践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复杂情形,相关司法解释规定"以案发时未还的实际数额认定".但是,此解释与刑法罪刑均衡的基本原则存在诸多矛盾之处,学者及司法实务者从各种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事实上,对以后次挪用归还前次挪用公款行为的数额认定应当以罪刑均衡为标准,综合考虑挪用公款罪的不同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80.
论持有、使用假币罪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认为持有使用假币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货币流通管理制度,客观方面表现为持有、使用伪造的货币数额较大的行为,并对“持有”“使用”的含义作了探讨、分析。对本罪的主体做了严格界定。指出,构成本罪以明知为要件,但不以特定目的为满足。其后,文章对构成本罪与他罪及罪与非罪的界线做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