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8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56篇
中国共产党   53篇
中国政治   107篇
政治理论   27篇
综合类   3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51.
《传承》2011,(20):89
一、来稿应包括(按顺序写,如所附的参考格式):标题→作者姓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通信地址和联系电话等。二、摘要主要概括论文的研究价值、主要内容,100-150字。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摘要是独立的、完整的短文,即使不精读论文全文,从摘要看仍可以了解论文  相似文献   
252.
撰写调研报告.是机关工作人员的基本功。在工作中我感觉,要撰写出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好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53.
德江县人大办收集汇编县政府24个组成部门“局长”撰写的《预防职务犯罪法制讲座心得体会》,并于近期印制200多册发送到县直各单位、部门和乡镇。  相似文献   
254.
名人与春联     
在我国,春联的历史十分悠久。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表示对新的一年最美好的祝愿。古往今来,不少名人都曾挥毫撰写楹联,既能从侧面看出名人的德行情操、人生见解,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趣闻轶事。现摘录几段与读者朋友  相似文献   
255.
周华诚 《工友》2011,(10):49-49
撰写的撰字,去掉提手旁,这个字怎么念?下午三点,办公室沉寂无声,人人都紧张繁忙埋头做事。忽然一位同事从格子间里立起,四顾茫然地向大家发问。啊?什么字?就是上面两个已经的已是封口的,下面一个共同的共;就是撰写的撰字的半边……解释得累死,大家总算听明白了。可是都摇头,说不知道,念不来。这个说,这还  相似文献   
256.
刘能 《人民政坛》2013,(4):38-38
《人民政坛》编辑部:代表法等法律规定,代表有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的权利。实践中,代表建议比较常见,但代表批评较为少见。请问,代表批评应如何撰写?佚名2013年3月2日答:2010年代表法修改的过程中,曾征集到一些修改完善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的相关条款的立法建议。对此,修订后的代表法第十八条规定:"建议、批评和意见应当具体明确,注重反映实际情况和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原则的要求,也是代表提出批评应当遵守的原则。  相似文献   
257.
地方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是地方人大常委会一年一度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所作的综合性工作报告,具有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如何对上一年度人大常委会工作作出客观总结,如何对下一年度人大常委会工作作出精心谋划,如何让报告与  相似文献   
258.
浙协 《协商论坛》2013,(5):31-31
西华县政协第九届常务委员会二次会议以来,通过强化培训、狠抓质量、把握关键、整合资源、健全机制“五项举措”提高提案撰写质量,发挥了提案在委员中履行职能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59.
《说文解字诂林》,丁福保(1874-1925)编,刊于1928年。本书分为前编、正文、后编、补编、附编和通检等几大部分,共66册。正文之前有各书叙跋、六书总论、《说文》通论,是为前编;正文之后收逸字、外编一类为后编;又于编写之中,网罗遗漏,辑为补编;另以《六书音均表》附于全书之末作为附编。《诂林》虽然汇罗美备,但仍有不足之处。一、主观原因一由于与编纂理念不同而不收。丁福保认为,这些书大多受宋明理学影响,与其尊崇汉学的编纂思想不相容,所以绝不收。  相似文献   
260.
祝志伟 《湘潮》2013,(10):12-15
1945年7月,毛泽东连续为新华社撰写了两篇重要时评:《赫尔利与蒋介石的双簧已经破产》和《评赫尔利政策的危险》。毛泽东为什么要写这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背景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