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54篇
  免费   594篇
  国内免费   13篇
各国政治   145篇
工人农民   73篇
世界政治   35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27篇
法律   8887篇
中国共产党   1110篇
中国政治   4163篇
政治理论   636篇
综合类   3065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261篇
  2022年   269篇
  2021年   395篇
  2020年   303篇
  2019年   250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170篇
  2016年   340篇
  2015年   629篇
  2014年   1384篇
  2013年   1170篇
  2012年   1360篇
  2011年   1599篇
  2010年   1270篇
  2009年   1492篇
  2008年   1487篇
  2007年   963篇
  2006年   889篇
  2005年   816篇
  2004年   698篇
  2003年   612篇
  2002年   617篇
  2001年   438篇
  2000年   396篇
  1999年   141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71.
在民法之外,重新构建一个仅适用于刑法中财产犯罪法益保护的判断标准,既无必要也不现实。财产犯罪法益保护扩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入罪,不论是“利益的法益化”还是“管理的占有化”,都是以保护法益之名行扩张犯罪圈之实。犯罪圈的不当扩张,不仅会有损整体法秩序,还会弱化乃至消解法益甄别法与不法的机能。部门法之间的紧张关系在任何法律体系下都是无可避免的,民法典编纂为解决“刑民倒挂”问题以及增加法秩序统一性原理在刑民之间的衔接度提供了重要契机。为此,应重新梳理刑民之间围绕财产、占有、管理等方面的争议问题,将民法所确定的财产法益内容作为财产犯罪法益保护的基本依据,并允许刑法根据财产犯罪的特点对法益保护范围作出适当调整。这样做的目的不是通过民法给刑法套上枷锁,而是在遵循法秩序统一性原理的基础上达成应有的刑民共识。  相似文献   
772.
773.
足迹作为犯罪现场出现率最高的痕迹之一,在侦查实践中通常被用来分析犯罪嫌疑人个人特征。文章通过足底压力步态分析系统,获取在自然行走状态下的20名男性和20名女性的足底压力特征数据,利用费歇尔判别法对不同性别人群的数据进行分类判别。实验结果表明:在区分不同性别人群时,峰值压强特征和接触百分比特征的重要性和准确度高于峰值压强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特征,多个参数特征比单个参数特征判别的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774.
775.
人民法院依法行使审判权体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其本身应该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将其结构与功能看作是一对基本研究范畴,需要从比较历史研究的维度、跨学科的综合分析维度和系统分析的维度进行研究。从国外法院发展史角度来看,法院具有共通的四个基本特征:即其成长的渐进性、结构的复杂性、功能的科学性和组织自身的变革性。随着全面...  相似文献   
776.
民国时期,通常将个别劳动合同称为劳动契约,而将集体劳动合同称为团体协约。中国劳工立 法较迟,团体协约立法则更晚。国民政府有关团体协约的立法最早可以追溯至 1929 年《劳动法典草案》的编纂, 其后在《工会法》起草过程中也有团体契约权的规定。延至 1930 年,国民政府正式颁行《团体协约法》,这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集体劳动合同的专门法律。《团体协约法》的出台因应了当时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劳资冲 突的实际需求,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777.
判例制度长期以来是英美法系的独特标志,但是其具体的制度和方法,甚至某些理念却以顽强的生命力逐渐跨越了两大法系的界限,得到许多其他国家、地区的普遍认可和接受。但是跨越法律传统界限后的判例制度必然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差异和争鸣,同时在不同土壤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判例制度也会蕴含和昭示出共同的发展趋势。通过对二者差异和共鸣的深入考察,无疑会为我国法治建设中判例制度的探索提供更为合理的研究思路和有益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778.
张怀岭 《德国研究》2022,(2):59-84+122-123
2021年《德国供应链法》是近年欧美供应链人权与环境保护立法的典型代表。该法既体现了德国纠正供应链人权保障软法机制失灵的客观需求,也展示了其在该领域树立“德国样本”的主观意愿。规制理念上,该法选择强制性特别立法的方式将人权与环境权益之保护纳入立法目的。实施上,该法依赖监管部门的公共执行机制。规制工具上,企业供应链一般性尽职调查义务与类型化的具体行为义务构成核心实体工具,而特别诉讼担当、联邦经济与出口控制局的监管职权和行政惩罚措施构成了核心程序性工具。影响上,该法规定的法律义务会通过合同、行为准则等方式进行“传递”,不仅将提高中资企业合规成本与诉讼风险,与我国《反外国制裁法》形成冲突,而且也会诱发跟随性立法,威胁我国供应链与产业链安全。对此,微观层面,需要完善企业合规制度,依法保障雇员权益,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宏观层面,则应完善我国涉外法治体系,强化《反外国制裁法》的实施机制,遏制《德国供应链法》的不当域外适用。  相似文献   
779.
上周参加了一家中华老字号的百年庆典。这家百年老店就是上海市第二食品商店,在老上海心目中,曾经是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二食"的前身是万兴洋酒罐头食品号,1920年开业,地址在霞飞路960号(今淮海中路陕西南路西侧)。这个时候霞飞路建成才二十年,可以想象当时的车马冷落,岁月静好,但作为法租界最重要的商业街,它衔枚而来。  相似文献   
780.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新时期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指导理论,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和文化要义.共同的合作利益、国际社会本位理念的形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提供了物质基础、理论需求,而零和思维博弈法则的失措、人类中心主义"主客体二分法"的无助,呼唤新的国际规则、寻求新型全球生态观.在此背景下,中华法文化中的当代价值得以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