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12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法律   21篇
中国共产党   33篇
中国政治   77篇
政治理论   22篇
综合类   2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陈伟 《今日民族》2005,(4):45-46
语文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对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文能力培养,显得尤为不易而重要。  相似文献   
92.
汉语法学的创建,是当代中国法学界久经努力反复打磨终成的正果。相比于德语法学、法语法学、英语法学等,汉语法学虽有先天的缺陷,但也有后天的创造性转化的优势;同时,其直指中国学术自主性的要害。在型构中国整体秩序的时代工程中,汉语法学的创建必将发挥关键性作用,现代中国和中国人的活法、说法和立法将得到重新调整。在此调整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是尴尬:中国和中国人的立法与守法的不可能性,独立的社会领域的不现实性等。价值与制度的重思与重建也便因此成为重中之重,法治国也即因此成了历史与时代的双重要求。汉语法学本身也需要做出自身理论的进一步调整:除了需要历史法学的继续导引,共和法理本身显然应该得到进一步阐释。政治法的实施就是关键,其实在事关当代中国和中国人的说法、活法与立法的崭新可能以及根本性的制度保障。之后形成倒转,社会的理性化和生活的合理化随之得到真正的充分条件前提,现代中国的学术自主性老大难问题,也便可能在此大前提之下一并获得制度性解决。  相似文献   
93.
七月流火,挥汗如雨。在安徽省芜湖市人民路小学的一间教室里,却传来一个响亮的声音:“今天.我给大家讲讲和我们密切相关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讲台后.一位精神饱满的中年人正在讲解法律知识,教室里坐满了大大小小的孩子,教室外还聚集了一些居民和家长。  相似文献   
94.
《政法论坛》2020,(2):F0002-F0002
法典评注集法律教义学之大成,系法典国家法律体系、法律学术与法律实务日臻成熟的标志。本书以法律适用为中心,将学说、判例、规范变迁与比较法熔于一炉,是汉语法学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法律评注。本书萃集国内民法学领域杰出中青年学者,选取合同法部分条文,借鉴德意等国大型法典评注并加以创新,既全景反映相应条文的立法、学说与判例现状,更在此基础上作出审慎反思,为民法典的体系化评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5.
隐喻是人类认识、加工客观世界的一种基本模式。通过隐喻的跨语言对比研究能揭示出不同语言理解事物时不同的思维方式。以日语「流れ/流れる」的用法为例,从隐喻广度和隐喻深度两个维度,研究、透视日语和汉语在名词概念化方式上的差异,会发现:虽然汉语也能够通过流体思维对时间等名词进行表征,但在日语里这种思维模式是一种基本认知模式,因此,日语对政治故事比赛沉默等抽象名词的理解均建基于流体隐喻思维。通过跨语言对比不难发现,借助流体隐喻思维对外部事物进行理解是日语的一大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96.
张建国 《中外法学》1994,(4):45-52,73
<正> 一、问题的提起 对于曹魏新律中的刑罚制度,《晋书·刑法志》所摘录的《魏律序》是这样说的:“改汉旧律不行于魏者皆除之。  相似文献   
97.
向业容  刘雷 《人民论坛》2015,(8):192-194
村寨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本单元。研究汉羌山地村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策略,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意义。文章基于汉羌山地村寨文化的现状,采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探讨汉羌山地村寨文化传承的策略与有效途径。以期解决汉羌山地村寨文化发展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也希望能为相关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8.
许章润 《中外法学》2013,(5):1039-1064
历史性是法律的基本品性,也是人性的基本方面。法学历史主义是关于法律的历史性的理论叙事,要求以历史认识和历史方法省视法律,在时间之维中探索法律的精神成长过程,包括它的道德成长,进而揭示法律的历史理性。从而,其本身即为一种历史理性,关于历史存在的当下省思和有关法律未来的文化观察,对于人世善好的一种积极期待。经此努力,法学历史主义期期于营造一种基于深切历史感的华夏邦国政治,为奠立于现代中国文明的法制体系提供伦理-政治意识。其中,立基于历史文化传统的法治体系具有高于现实政治势力的权威性,人类历史必定是一个趋向善好展开的无限自我启蒙进程。基此基本判断和信念,法学历史主义重申奠立于法治基础之上的全体公民政治上和平共处的可能性,其所营造的以公民相互立法为枢机的人的联合的必要性,以及必将造就一个正派社会和良善人生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99.
"儒法合流"是贯穿自汉代以来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政治文化模式,尽管汉法律迟至唐代才最终完成儒学的进程,但在汉代已有儒学的倾向,诸如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儒家的价值观念、以儒家经典著作的精神解释法律条文和指导司法实践、儒生注释解说法律条文等。法律是法家理性行政的支柱力量,最初曾为儒家激烈反对,而从汉代开始的法律儒学进程,一方面表明儒家向政治行政领域的积极扩张,另一方面则表明汉行政系统对儒家思想的积极吸收和消化。  相似文献   
100.
再评“法律信仰”——向许章润先生汉语法学的进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律信仰是当代中国法理论述中的一种独断样式,它几乎成为当代中国学人的一种不自觉的思维方式,它甚至渗透到人们对法律的一般言说中,本文认为,不对这种思维样式进行彻底的清理和批判,当代中国法理学就无法过渡到成熟状态,因此所谓的“汉语法学”就只能是一厢情愿,更重要的是,这种思维方式严重地阻碍了人们对法律进行理性的深入思考,因而它也无法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