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6篇
  免费   14篇
各国政治   32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43篇
外交国际关系   71篇
法律   101篇
中国共产党   165篇
中国政治   365篇
政治理论   95篇
综合类   17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98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语言不仅是思维与交际的工具,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由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必然会烙上本民族政治、历史、文化、习俗等的痕迹。如果我们只了解所学语言的词汇、语法、结构,而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内涵及其文化背景知识,则无法理解这种形式所表达的某些真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也是文化的突出而重要的组成部分。颜色词汇是语言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词汇。维汉两种语言有着相应的颜色词汇,对颜色词汇的理解和运用有一定程度的对应性,同时又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和独特的文化含义,即又具有不对应性。所以,维汉颜色词汇的差异只有从结构形式、语法意义和文化特征等方面去分析,才能从中正确把握维汉语颜色词汇的文化含义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汉语诗词中的铜鼓意象流变进行研究,发现铜鼓意象极富生命力与可塑性。这段铜鼓意象的流变史实际亦是千余年来中国政治史与思想文化史的一束折射,诗史互证,由此可以窥见中国从“天下”走向近代国家的历程。唐代诗词中的铜鼓,鲜活多元,是天下一隅的“南方”风物。宋代至明代诗词中的铜鼓被置于历史世界与华夷秩序之中,是国家边界的表征,往往作为蕴含政治色彩的符号出现。清代诗词中的铜鼓成为“多元一体”国家形象的象征,完全融合于当时的统治逻辑,但最终因为统治的瓦解而瓦解。  相似文献   
14.
易杳 《瞭望》2008,(18)
本刊2008年第6~7期发表的《汉语热:商业潮流下的文化期待》一文,受到国务院和教育部有关领导的重视。日前,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汉办")主任许琳约见本刊记者,就汉语文化国际推广问题发表谈话。许琳认为,汉语文化的国际推广是一个国家战略;应当由政府各部门乃至全社会联手,由国家组织一切资源和力量,才能真正托起这一伟大事业。她强调:当务之急是提高汉语文化走出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汉语吸收外来词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汉语的不断发展,被吸收进来的外来词越来越多.吸收外来词,主要有音译和音加意译两种方法;一些多意词则根据其语境而定.但不论采取哪种方法,都应遵守汉语语言规范,符合我们民族的语言习惯.  相似文献   
16.
《汉语大字典》是现今世界上规模最大、释义最全、最具权威的一部汉语字典。《汉语大字典》在义项设置上,源流并重是其主要特点之一,即力求做到每个字的每个义项的引用书证是最早的;义项的全面性,是其另一重要特点。由于当时编纂条件的限制等原因,《汉语大字典》在这两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一方面《汉语大字典》涉及面极广——从古代到现代,所引书证和所概括的义项不能完全准确、全面;另一方面前贤时彦虽做过相关领域的研究,但是对于《汉语大字典》还远远不够。《老子》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而且作为一部重要的古代文献,对工具书的编纂和完善也有很大帮助。从对《老子》的研究来纠正《汉语大字典》的书证迟后和义项不足的问题,希对该字典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各民族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都会反映在语言中,译者在学习两种语言转换过程中要学会捕捉词语的真正含义。本文从比较语言学角度对词的语境作用、感情色彩、习惯表达方式以及语体关系等来探析词义与翻译。  相似文献   
18.
刘火 《公民导刊》2015,(4):56-57
3月15日,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李克强总理在回答有关记者提问时说,希望全民阅读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4月23日,我们又将迎来世界读书日。本期《书屋》栏目特选登几位不同身份人的读书体会,在"全民阅读"的氛围下,他们的感受能否对你有触动?  相似文献   
19.
检察诉讼监督机制的建立健全与否,直接影响诉讼法律及其适用行为———诉讼与监督之目的、功能、价值的彰显,也直接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最终实现。因此理清检察诉讼监督的概念、特点与种类是实现诸上目前的前提与关键。  相似文献   
20.
刘典 《法律与生活》2012,(20):46-47
盗贼这个角色在我们的生活中耳熟能详。在冯小刚的电影《天下无贼》里,黎叔说他最看不起打劫的,“一点儿技术含量都没有”。为何?因为黎叔是“偷儿”,而“偷”里面可是大有文章的。不管是打劫的,还是“偷儿”,在古代,有一个词概括得好,叫“盗贼”。 盗本是“贼”,贼本是“盗” 在现代汉语词义中,“盗”这种行为通俗地讲就是小偷。可是,在古代却完全不同。严格而言,“盗”和“贼”是指两种不同的行为,古之“盗”多为窃盗之人;古之“贼”,皆谓强盗。在中国古代,经常用“贼”来称呼强盗;“盗”则不同,虽然有时它能够同时指称小偷与强盗两种人,但主要是指前者。古之“盗贼”只是偶尔才会指称盗与贼两种人;今之盗贼则往往既指称小偷,也指称盗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