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13篇
法律   36篇
中国共产党   44篇
中国政治   49篇
政治理论   19篇
综合类   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1.
杨阳 《法制博览》2022,(8):100-102
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他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身体、精神、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家庭伤害直接作用于受害者身体,使受害者身体上或精神上感到痛苦,损害其身体和人格尊严.近些年来,有关家庭暴力的事件屡屡出现,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其实,这个话题并不新鲜,不论是国际上还是在国内,...  相似文献   
72.
灾难性信息由于其重大性、突发性、紧迫性特点,对民众生活影响很大,在传播过程中容易产生"阿毛效应"现象。不论是激励性信息、伤悲性信息还是警示性信息,如果传播策略失当,强度、角度、频度不能进行准确把握和调整,则会适得其反,降低正向传播效果。因而,在信息本身的真实可信前提下,媒体体应分析受众心理,转变报道思路,提高报道技巧,避免无休止重复传播而产生"阿毛效应"现象。  相似文献   
73.
周琼 《人民公安》2008,(19):10-18
墓碑,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沉默的符号。 然而鲜血铸就的烈士纪念碑。却或许拥有这个世界上最不应该沉默的力量。 一位60余岁的老人.用自己的足迹与呼喊.让千余座太行山的抗日烈士丰碑不再沉默:也让某些善忘的人们。重新忆起了那个热血沸腾、慷慨悲壮的年代:更让无数人陷入沉思——我们究竟该用怎样的姿态.去面对那些本该巍然屹立的烈士墓碑?  相似文献   
74.
从形式上,承诺可区分为明示和默示两种方式。以默示承诺方式订立的合同在现实中大量存在,因此确立默示意承诺的相关规则有着重要的法律意义,亟需在传统意思表示理论的框架内对其进行必要的类型化分析,以冀澄清有关误识,并有助于法律之适用。我国《合同法》确定了默示承诺的基本规则,仍有进一步检讨和完善的余地。  相似文献   
75.
简政珍是台湾中生代重要诗人与诗论家。侧重探讨他意象理论的节点——"沉默空隙"说的意义;借此打造的经验/超验、感悟/哲思的意象图式,尤其是隐喻/转喻的活络运用,在智性照耀下,所形成的鲜明的"思"之意象艺术。  相似文献   
76.
解放初,南京城西随园一带尚是清静之地,人烟稀疏。随园后有一小巷,巷口有一茶水摊.摊主是一位体态臃肿的老人,年纪约60岁上下。老人沉默寡言,待人谦和,似乎与世无争。没生意做时,他就看书读报,平时,  相似文献   
77.
刘根生 《唯实》2016,(4):95
1979年7月,汉字激光照排系统首张样片出来时,王选激动地告诉记者,"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由于系统不可靠,软件尚未完成,还不能实际使用,基本上没有媒体愿意报道。只有《光明日报》记者"绕过各种困难",报道了这项重大技术突破。这则报道被王选在玻璃台板下放了十年,以激励自己"一定要对得起这张报纸"。记者由此发问:"一个科研成果,为什么非要成功了才能报道?"把"科研成果非要成功了才  相似文献   
78.
79.
赵超 《奋斗》2011,(9):58-58
西谚有云:“沉默是金。”孔子也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为人处世有时候沉默就是一种睿智、一种豁达、一种涵养、一种洁身自好、一种顾全大局……但对领导干部来说.沉默却并不是一种值得提倡的领导方法。  相似文献   
80.
吴晨 《新民周刊》2022,(26):79-79
《在大理石的沉默中》是智利女诗人特蕾莎·威尔姆斯·蒙特于1918年出版的散文诗集。作品延续其处女作《多情的不安》中对于逝去恋人的怀缅,将喷薄而出的痛苦情感化为一曲对于死亡的颂歌。在诗集中,特蕾莎对已故爱人的声声呼唤,仿佛化为咒语,成为祷词,在绵绵不绝间突破生死。她也用诗句,表达着自己作为女性勇敢挣脱家庭和社会束缚、追寻身体和灵魂双重自由的反叛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