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1篇
  免费   7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8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270篇
中国共产党   174篇
中国政治   63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5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8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孙煜华 《法学》2012,(6):114-123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专门设立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然而该程序也面临一些合宪性质疑,如未给被追诉人定罪即不加区分地没收其涉案财产,有侵犯其宪法上财产权的嫌疑。"独立的对物诉讼说"不足以回应没收合法涉案财产所面临的违宪质疑。为了化解这方面的质疑,全国人大常委会应通过立法解释对惩罚性没收和非惩罚性没收采取不同的证据规则。  相似文献   
102.
在以往的刑事司法实践中,常常出现贪污贿赂、恐怖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逃匿或者死亡后,其违法所得无法追缴的法律障碍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简称《草案》)的一大亮点就是增设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等四种特别程序。对于该程序的定性关系到它的细节性规定是否合理,后续司法解释如何起草等诸多方面问题,因此对其研究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103.
王传斌 《法制与社会》2014,(3):166-167,171
没收违法所得是《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处罚种类之一,在行政执法实践中得到广泛适用。从法律特种分析,没收违法所得的根本属性是纠正违法行为,不具备行政处罚的属性,而且没收违法所得可能侵害其他合法权利人利益。《刑法》在处理非法财产时,将没收财产、追缴或者退赔违法所得以及没收违禁品、没收犯罪分子所用财物等严格区别适用,非常值得《行政处罚法》借鉴。建议修订《行政处罚法》时,将没收违法所得从行政处罚种类中删除,将其作为纠正违法行为的方式加以规范,并明确行政机关的监督执行职责。由于违法所得涉及行政法、刑法、民法领域,国家应专门立法,对违法所得的认定、计算方式、税费征缴以及没收、追缴、退赔等处理方式予以规范和统一,在此基础上清理各部门法律、法规中涉及没收违法所得的条款。  相似文献   
104.
姜米粒 《江淮法治》2014,(16):28-29
正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患生于多欲,祸生于多贪"。个人私欲极度膨胀,理想信念严重缺失是腐败分子的共性,张光远也不例外。张光远,先后担任淮北市财政局国际债务科科长兼经济建设科科长、经济建设科科长、淮北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2014年1月7日,张光远因受贿381.22万元被判有期徒刑14年,并处没收财产40万元。  相似文献   
105.
违禁物是整个法律体系的通用概念,违禁物是在相应客观条件之下,依其性质或状况,对公民、社会以及国家等具有一定危险性的物品。违禁物的危险性是其本质特性,违禁物没收的核心在于其自身危险性的认定上。因此,违禁物的没收并不依赖于刑事不法行为的存在,应被纳入义务没收的范畴。违禁物的没收涉及公民的财产权利,对违禁物没收应当注重违禁物的认定方法,减少违禁物没收的限制条件,明确对无违禁情形第三人的保护。由于违禁物具有易变性,在违禁物同其他客体发生冲突或竞合时,应当优先适用违禁物的没收。  相似文献   
106.
2012年,违法所得没收程序催生了利害关系人、案外人、第三人三类指向财产的称谓。利害关系人专属于违法所得没收程序,案外人同时存在于普通程序和违法所得没收程序,第三人是平衡没收与保障交易安全的产物。三者权利均不同程度被压缩或简化处理。利害关系人的权利保障是“程序二分式”的且存在程序断裂;案外人审前程序中权利保障缺位,审判程序中受制于“必要性”检验缺失参与权,执行程序和执行后程序中权利渠道繁杂、互有重叠、与民事诉讼规则链接失灵;第三人权利保障空白。应基于对物诉讼重新整合利害关系人的范围。利害关系人视参加诉讼目的不同分为独立的利害关系人和非独立的利害关系人。独立的利害关系人在审前程序、审判程序、执行程序和执行后程序的权利配置应比照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非独立的利害关系人不具有此身份。  相似文献   
107.
108.
2018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新增了与常规对席审判制度对应的缺席审判程序,完善了制度上的空缺。但缺席审判程序与2012年修法设立的违法所得没收程序具有相似性与重叠性,不免引起理解与实务上的操作混乱。为准确把握刑事缺席审判程序,先从目的与性质出发,对与没收程序之间的关系作出梳理,厘清同一案件可以同时适用两种程序时,以对“人”为核心的缺席审判程序具有更优先的适用顺次。在此基础上,从适用要件的角度,对比两种程序,以明确缺席审判程序的基本适用要件。在适用缺席审判程序中,证明标准是不可避免需要关注的问题,但现有规定并未直接对审理中的证明标准作出规定。因此,在梳理没收程序与缺席审判程序的关系和性质的基础上,从没收程序的证明标准出发,对缺席审判庭审中的证明标准作出建构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9.
谢雄伟 《法学论坛》2016,(5):136-143
我国刑法中违法所得没收的本质应通过个别化思维解决:对犯罪行为人违法所得的财物没收属于保安处分,对涉及第三人财产权利的违法所得财物没收属于恢复犯罪行为前财产秩序的独立处分措施.违法所得的内涵不仅包括通过违法行为直接取得的财物,也包括违法所得直接产生的非经营性和非劳动加工收益.违法所得没收的计算应扣除其中的支出或成本.  相似文献   
1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令第17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企业分类管理办法》已于2008年1月4日经海关总署署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4月1日起施行。1999年3月31日海关总署令第71号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企业实施分类管理办法》、2001年7月20日海关总署、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令第86号公布的《关于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适用便捷通关措施的审批规定》同时废止。署长牟新生二○○八年一月三十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