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3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26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38篇
政治理论   8篇
综合类   3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田愿静激  高向东 《前沿》2011,(24):10-12
本文通过对近3年以来长三角区域户籍制度沿革进行梳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区域内户籍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在确保稳定和谐前提下,完善长三角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探索长三角地区外来人口最低生活生存保障措施等促进长三角区域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62.
法人能否成为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承担刑事责任,过去在我国刑法学界长期存在争论,这一争论反映到立法领域,亦产生了法律究竟始于何时,采取何种方式对法人犯罪进行规制,我国刑法在规制法人犯罪的立法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发展变化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对现行刑法中单位犯罪的有关规定作全面的把握,并帮助我们对刑法相关内容的完善作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63.
本文对西洋声乐艺术的沿革与发展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4.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立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啸 《河北法学》2006,24(8):152-154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立法起源最早可追溯到1810年《法国刑法典》,此罪的设立在我国刑法体系中具有直接现实的意义,但现行刑法关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规定存在诸多缺陷,给司法实践带来许多困难,致使难以发挥该罪立法预期的效能.通过适当扩大犯罪主体范围、适当加大主刑处罚力度和幅度、增设附加刑及对"说明责任"问题进行论理解释的方法来完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  相似文献   
65.
新中国偷税罪的立法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三十年,国家几乎不征税,也就用不着规定偷税犯罪。“79刑法”中关于偷税罪的规定,也只是宽泛、粗略的规定。1986年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立案标准》解决了偷税罪在司法实践中的操作性问题。1992年3月的《两高解释》明确了偷税罪的主体,明确了偷税罪的五种偷税手段,明确了偷税罪的起点标准;1992年9月的《税收征管法》和《补充规定》标志着中国税收征管工作走向法制化。“97新刑法”则使偷税罪的立法渐趋完善,而2002年的《高法解释》则解决了司法实践中对于偷税罪刑法适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66.
唐代的海南岛崖州建制沿革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武德五年,唐朝在海南岛设立崖、儋、振三州,崖州先后领舍城、澄迈、文昌、颜卢、颜城、临高、万安、富云、博辽等县,州治舍城,即古珠崖郡治地,今琼山市灵山镇潭口村委会古城遗址。贞观元年,崖州设都督府,贞元五年废。  相似文献   
67.
语言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意义"思想的启迪影响下,以弗斯(Firth)为首创立的伦敦学派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颇有影响的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一脉相承,自成格局。从伦敦学派的理论继承和思想发展沿革可知,不同的语言研究理论,其思想渊源都不是无中生有、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传统与继承、承前启后的发展过程。理清语言学理论与思想发展的脉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语言学发展的方向,加深对语言和语言学本质的认识,为今后的语言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8.
69.
《学理论》2017,(9)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历经了充分准备、蓬勃发展和完善繁荣等阶段。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在发展进程中呈现出民族性、实践性和国际性等特征,必须要坚持"两个巩固"的学科定位、坚持掌握"看家本领"的学科要求、坚持弘扬"中国精神"的学科使命、坚持讲好"中国故事"的学科表述,确保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0.
建国以来,我国“五年计划”的名称经历了由“国民经济计划”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三次改动,其改动都有深刻的背景。由“国民经济计划”转变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改动就蕴涵了丰富的历史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