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70篇
  免费   264篇
  国内免费   74篇
各国政治   107篇
工人农民   207篇
世界政治   584篇
外交国际关系   142篇
法律   9315篇
中国共产党   6591篇
中国政治   10058篇
政治理论   2399篇
综合类   5005篇
  2024年   116篇
  2023年   510篇
  2022年   473篇
  2021年   685篇
  2020年   697篇
  2019年   321篇
  2018年   148篇
  2017年   330篇
  2016年   575篇
  2015年   1734篇
  2014年   3638篇
  2013年   2300篇
  2012年   2271篇
  2011年   2443篇
  2010年   2160篇
  2009年   2163篇
  2008年   2532篇
  2007年   2052篇
  2006年   1906篇
  2005年   1424篇
  2004年   1403篇
  2003年   1393篇
  2002年   1107篇
  2001年   861篇
  2000年   814篇
  1999年   178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31.
虽然"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已是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原则,但目前学界对这一原则仍有存疑,其中,对"德治"内涵的不同理解是导致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之,梳理与条陈"德治"的词源本义,概述中国传统儒家"德治"的多重含义,阐述现代法治视域下"德治"特质,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2.
2020年1月,一场新冠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在全国爆发。正确对待、主动思考这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中学生当前和今后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笔者以一堂网络直播课——高三二轮复习专题《公民》为例,引导学生在"演绎"中解读教材,构建思维导图,完善知识库;在"归纳"中调用知识,理解公民有序参与的现实意义,树立法治意识;在"思辨"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应对问题涵养科学精神,知晓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增强政治认同;学会勇担社会责任,厚植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33.
2019年,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领导.  相似文献   
34.
混合性党内法规能不能作为概念存在?其与党政联合发文是什么关系?它因何"入"规?有没有必要"入"规?这些问题都与当前建立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协调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关系、推进依规治党等任务密切相关.基于对党政联合发文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区分混合性党内法规和其他党政联合发文,把混合性党内法规纳入党内法规体系,并进一步规范其调整范围、制定实施、备案审查、清理等基本问题,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快建设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实现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的基本条件.为此,还应当结合党内法规的形式和实质特征,合理控制党政联合制定混合性党内法规的数量,并明确混合性党内法规的边界,将其限定在党政机构统筹改革、党的直接管理、党政同责等领域.  相似文献   
35.
中国传统治理模式中的"人治"、"礼治"、"法治",在不同的社会时期占据的主导地位不同,对传统社会产生的影响各有差异。现代中国法治建设是对未来的探索,应基于中国的本土资源和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治理模式的分析和价值挖掘,对现代中国法治建设有着重大意义。存续两千多年的"礼治",久经王朝更迭而不衰,其人本主义思想和追求和谐价值的理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治"与传统法治思想对现代法治建设有一定的警示和启发,权力的监督和制度设计之本土化亦是法治建设不可或缺的要素。  相似文献   
36.
王亚 《今日浙江》2021,(2):46-47
文化,化人于无形,润心于无声一步一景,法治文化阵地为之江大地妆点浓浓法治韵味;一-笔一画,法治文创作品为传统文化增添法治新意;一歌一舞,多元法治宣传形式营造缤纷法治氛围……“七五”普法以来,随着法治浙江建设的不断深入,法治文化以更多的形式浸润到浙江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化为重要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展现出广泛影响力和推动力。  相似文献   
37.
马克思主义法学是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法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科学性奠基于马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中,并且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法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法学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强调法律的阶级性并始终秉承服务于人民的阶级立场,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判断标准。马克思主义法学不是教条,而是高度包容和开放,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开放性和中国化,使得马克思主义法学对中国法治具有更强的解释力、批判力、回应力和引导力,理论更具生命力和科学性。在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指导地位,在此基础上,合理吸纳人类法治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38.
又到一年“两会季”。然而,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的两会未能如期而至。尽管如此,却丝毫未能阻挡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热情和智慧。3月20日,十三届全国政协在北京召开座谈会。270多位政协委员通过移动履职平台围绕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防范公共卫生风险,以宣传教育、法治保障、部门协作、公众参与等方面建言咨政。由于具有“天然优势”,律师委员的发言和意见成了这次座谈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39.
诚信,为政之枢要,政治文明之标志,和谐社会之基石。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将“诚信”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新的重要论断。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执政者只有取信于民,民众才会接受其理想教化,服从其指挥领导;才能团结一心,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否则,诚信这一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道德底线一旦被突破,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在新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40.
姜葵红 《新长征》2006,(2):64-64
任何一种社会角色都有其相应的社会责任要求,强调领导干部的角色意识,目的就在于强化领导干部这一重要角色的社会责任意识,从而更加自觉地提高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