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6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38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78篇
中国共产党   25篇
中国政治   239篇
政治理论   25篇
综合类   6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他山之石     
重庆市级机关千名处级公务员轮岗交流;北京“女性官员延迟退休”条款被删除;湖北宜都农村老年人享受免费养老保险;甘肃干部交流有新规;郑州不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将被究责.  相似文献   
62.
曹艳红 《求索》2010,(9):185-187
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涌现出一大批流浪母题叙事文学作品。该热潮的兴起与新文化运动后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变革密切相关。新文化运动后,现代知识分子在文化观念上推崇动感特征明显的西方现代文化,在文学观念上推崇以独立为标榜的现代文学艺术场,他们从文化和艺术的双重视角认知和接受了西方文学中的流浪母题,并发掘和赋予其在中国现代语境下的深厚内涵。流浪叙事作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各流派的共同话语,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关于知识分子阶层流浪叙事的先河。剖析这一流浪叙事文学的缘起,对回望整个20世纪中国的流浪叙事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3.
进入7月以来,广州市多次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牵动着人心。民政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及时为街头流浪乞讨等生活无着人员提供救助服务,保证其生命安全。广州市各救助站根据天气情况,多次及时启动特殊天气应急救助预案。据统计,仅7月的高温期间,共有3000多人次流浪乞讨人员走进各救助管理站纳凉避暑。市救助站负责人表示,“不能让一个流浪者倒在广州街头!”  相似文献   
64.
"家文化"复制与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新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救助管理站临时性的食宿供给、护送返乡以及福利院保障式的救助保护已经不能应对流浪儿童增长迅猛、回流率高、教育困难的严峻局面.从家庭早期社会化不足造成儿童流落街头这一事实来看,对于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应当关注的是家庭社会化功能的接续,而"家文化"认同则是儿童早期社会化的核心,从学理与实践两方面对"家文化"复制可行性进行分析后,笔者认为"家文化复制"可能是构建适合流浪儿童再社会化可行的理论创新,也是帮助流浪儿童重建自我成长路径中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推进.  相似文献   
65.
数字     
《台声》2008,(4):5-5,7,9
9项: 5年来,我国已建立9项社会求助制度:城乡低保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灾害应急救济制度、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临时救济制度、住房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司法援助制度。  相似文献   
6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公安厅(局)、财政厅(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市政管委、市容委、建委)、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公安局、财务局、建设局、卫生局:  相似文献   
67.
鄢德新 《中国民政》2008,(11):41-41
国务院颁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和民政部出台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实现了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从强制管理到自愿接受救助管理服务的重大转变.转变的本质要求是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人性化。因此,做到救助管理人性化服务是救助管理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本文结合四平救助管理站几年来的工作实践,谈谈实现救助管理人性化服务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68.
吴丹梅  郭普璞 《学理论》2008,(20):68-69
我国流浪乞讨群体于当代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贫困及资源配置失衡;流动失范造成生存状况恶劣;边缘地位遭受多重剥夺,边缘人格强化了乞讨心理;家庭贫困成员无法维持基本生活,保障政策救助机制不完善。解决大量充斥社会生活中的流浪乞讨现象,应先从建立和完善政策制度的层面入手,即:确立身份认定标准,向流浪乞讨群体提供分类分层救助;整合全社会的力量,科学区分救助政策相关者的救助责任。  相似文献   
69.
林彦 《新法规月刊》2011,(2):116-119
导致儿童从事乞讨的原因是复杂的。因此,在选择解决儿童乞讨问题的对策之前,应先探究迫使儿童走向街头的具体原因。如果政府想更有效地解决乞讨问题,就必须关注和区分乞讨者的年龄结构。有效的乞讨规制政策(法律)必须对成年和未成年乞讨者加以必要的区分。如果拐卖儿童犯罪的确是导致我国儿童乞讨现象的主因之一的话,那么政府就必须动员足够的执法力量“斩草除根”。同时,应当善于动员各种社会力量,使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解决儿童乞讨问题。在通过“打拐”切断儿童乞丐的滋生土壤之后,政府应当专注于规劝仍然在街头从事乞讨的未成年人,并且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儿童福利应当成为政府政策侧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70.
刘友华 《中国民政》2009,(12):50-50
湖北省武汉市常年承担着近700名集中供养的孤残儿童、2000多名农村散居孤儿和5000多人次流浪儿童的养育任务。近年来,我们遵循“以儿童促老年、以软件促硬件”的工作理念,始终坚持以孤为本,努力保障孤残儿童和正常儿童在同一片蓝天下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