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12篇
中国共产党   25篇
中国政治   68篇
政治理论   28篇
综合类   1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本从海德格尔关于“思”与“无蔽”的论述中,引发出对思的追问与分析,并力图从思的追问来展示思与存在的关系以及思的澄明和敞开之境的可能性,特别是展示思之结构、思之功能的敞开之境的可能性。长期以来,人们对思的理解往往有这样一个误区,即把思之结构与功能割裂开来认识。实际上,思之结构总是隐蔽在忍之功能之后,而要达到“沉思之思”,就必须对思之结构即思的在场性加以没明。  相似文献   
152.
孙慧明 《前沿》2009,(4):33-36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各有局限性。只有消解“中心论”,走向海德格尔之思,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3.
海德格尔曾说:哲学的探寻乃从日常现实开始。然而在学术界,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是:日常生活的鸡零狗碎,不得混入学术殿堂的精英之门。面对这样的规定,真正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态度:甩手走人,不入你们这个"界"。  相似文献   
154.
海德格尔“栖居”概念的实践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德格尔的栖居概念,以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思想为根据,以对现代技术的批判为切入点,以人的居有和聚集活动为内核,以对天地神人四重整体的保护为目标,通过对存在框架下人的行为方式的深刻思考,揭示了此在本真的与应然的生存状态,体现了这位伟大思者对人类现实命运的深切关注,凸显了海德格尔思想的实践哲学维度.  相似文献   
155.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性探索中,生存哲学无疑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对于以个体人为出发点的生存哲学而言,死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话题。哲学研究死既不同于生物学,也不同于社会学,更不同于宗教。它是把死作为生的一个视角,在经验与超验两个层面上界说死,从而让死对生"有所作为"。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格外关注死亡问题,并使其成为他的生存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死"作为"生"的"悬欠"而"先行到死",从而"向死生存",这是海德格尔生存论意义上的"死"昭示出的哲学意蕴。这种哲学意蕴之于中国当代生存哲学的完善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6.
现代性,作为"新的时代"的理论表征,在黑格尔哲学达到主体性形而上学的顶峰。海德格尔和马克思都实现了扬弃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自觉,然而,在关于现代性整体理解和发展出路方面,两者的思想却大相径庭。海德格尔通过对现代性的存在主义解读,认为主体性形而上学导致"哲学的终结",现代性反省需付诸对技术座架的批判,同时指出关于现代性救赎的此在之路。马克思通过对现代性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以现实性和历史性为解释原则,重新审视启蒙精神和现代性困境,跨越时空地对海德格尔现代性批判作出三点回应,这也正是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  相似文献   
157.
海德格尔把西方传统的理性认识问题转换成“在之中”的存在问题,给真善美、知情意等认识活动一个存在论基础。其思想体系建基于存在论现象学的观察方法,与亚里士多德的“理智直观”、康德的“概念+直观”、胡塞尔的“范畴直观”等不同,海德格尔现象学的“视”是“主体间性”在世界之中的“寻视”,寻视虽以感官切入,实质上却是思想生发的过程。海德格尔的“视”贯透在其揭示在世存在的所有本质环节之中,在寻视基础上衍生出共同此在打交道的“顾视”,全面而透彻地把握自身存在样式和可能性的“透视”,及洞见真理的“观入”等。通过揭示海德格尔存在论“视”的轨迹路径及寻视、顾视、透视和观入的内在涵义,比较其与西方传统哲学中“视”的差异,可以辨析海德格尔多重视域下揭示出的人与物、他人、自身、世界整体之间的存在关系,凸显其重要的哲学转向,即把视角从存在者层面转向存在者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8.
无论是康德还是海德格尔,他们都不是从辩证法的角度看待良知。阿多诺借用心理学中的“超我”概念分析康德的良知概念。这种超我不过是把道德规范内化到人的无意识过程之中,是一种精神和肉体分裂的产物,是束缚人的。良知是不自由社会的污点。既然现代社会仍然不是一个自由社会,那么这个社会就还需要良知。但是这种良知是肉体和精神,道德规范和肉体冲动之间的对立与和解。从这个意义上所理解的良知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道德上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