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12篇
中国共产党   25篇
中国政治   68篇
政治理论   28篇
综合类   1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理论的特殊贡献在于他对西方现代形而上学的彻底颠覆和对"存在"问题的追根溯源.通过对黑格尔、尼采的形而上学观的剖析及超越,海德格尔提出以"诗意的栖居"来克服现代技术的危险并回归人类本真存在的"反现代性"思路.在整个现代性发展和现代性批判的历史中,海德格尔的"返乡之途"具有彻底性、悖论性和审美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62.
63.
伍永忠 《求索》2008,(10):116-117
尼采把由“上帝之死”带给人的精神处境称为虚无主义。在尼采看来,虚无主义即价值的沦落,并试图以审美排斥虚无。海德格尔则认为,审美无助于摆脱虚无,相反,虚无将解构审美。只有摆脱形而上学的束缚,从存在那里接受尺度,人才能踏上“还乡”之路。  相似文献   
64.
蒋冰清  ;刘宇红 《求索》2008,(3):199-200
海德格尔在对传统形而上学语言观的批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语言观。他从存在之思来思考语言,认为“语言”是一种未被遮蔽的存在的真理;语言是存在之家;人言对道说的应合与思诗和一乃是通向语言的途径。  相似文献   
65.
海德格尔的语言理解有一个发展的历程,早期着重从人的此在性出发探究语言的言谈属性,后期则倾向于大道之说的显隐二重性。但其语言哲学一以贯之的主题即是对存在的追寻,从Rede、Sage到语言是存在之家,从语言的本质到思诗合一,都体现了海德格尔运思语言与存在共通的大地性,以及其语言哲学的思想旨归。  相似文献   
66.
"现代性"以"元叙事"为其特征,后现代性是对元叙事的颠覆."客观化假定"和"决定论假定"是现代性的两个最基本的哲学原理,黑格尔哲学的叙事是现代性的典型叙事.尼采以一种既"野蛮"又"学术"的方式,通过对真理信念和禁欲理想的谱系考察,拨去了长久以来笼罩在现代思想上的神圣光圈.海德格尔通过对西方形而上学的内在摧毁,将尼采审美理想实现的契机成功地从神话学领域转移至哲学领域.这一切表明,尼采、海德格尔及其后继者力图建构的,是一种新形态的形而上学.由这种形而上学支撑的社会思潮,就叫作后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67.
形而上学是人类理性的"特殊命运",是哲学的永恒主题.每一阶段的形而上学都是以往哲学之整体的自身凝聚极限,都有其历史必然性.近代以来,笛卡尔首开主客分离、主客对立之先河,确立了形而上学之新开端;康德将认识论同形而上学整合,使形而上学认识论化;海德格尔以"此在"的形而上学拒斥传统的形而上学,实现了形而上学的思想转换.  相似文献   
68.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此在生存建构的阐释不同,海德格尔的后期思想,更注重对遮蔽的探索,指出真理与非真理的相同本质,遮蔽着的神秘(Geheimnis)之处更具有本源性。死亡和作为此在生存背景的“无”是切近神秘本源的关键要素。然而,死亡与无已受到现代科技集—置的威胁。在古典形而上学崩塌和虚无主义时代背景下,危机之下的转机也正是源出于遮蔽着的神秘之处,这一神秘之处的本质乃是自由。建基于自由之下的人的使命赋予其生存论上的尊严。  相似文献   
69.
技术,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关键性的一个因素,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海德格尔通过对作为现代科技基础的传统哲学与认识论的批判,构造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技术观,并进一步揭示了技术的本质。其理论引人深思,并对技术空前以至于技术异化的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促使全人类来共同为技术异化问题的解决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70.
西方哲学中“存在”一词在翻译成中文时出现的麻烦,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映照出“存在”一词的多重含义和所谓“存在”问题的矛盾晦暗之处。汉语虽没有一个与“存在”完全对等的词语,但却用多个不同的词语来表述包含在“存在”中的问题。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庄子所谈论的“是非”问题与海德格尔所谓“存在”、“此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同一个问题,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却是不同的。这一比较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中西方哲学传统中对个人的看法上的一个比较普遍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