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8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2篇
各国政治   30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75篇
外交国际关系   50篇
法律   1041篇
中国共产党   323篇
中国政治   664篇
政治理论   252篇
综合类   559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245篇
  2011年   248篇
  2010年   209篇
  2009年   302篇
  2008年   299篇
  2007年   270篇
  2006年   225篇
  2005年   233篇
  2004年   255篇
  2003年   147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肖建华  廖浩 《北方法学》2015,(6):118-124
八国联军侵华后,统治阶层意识到以旧有方式延续其统治成为不可能,遂推动例律的修订。此外,西方国家在华享有的领事裁判权,一方面维护了本国国民的利益,另一方面也使华人了解到文明国家的先进诉讼法制。英美日三国与清政府约定以修律换取其领事裁判权的废除,成为修律的直接动机。沈家本等修律大臣先后奏进《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两份草案各有特色,其中《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尤其特别,兼具英美国家的诉讼特点,而《民事诉讼律草案》则具有浓厚的日本民事诉讼法色彩。  相似文献   
102.
李向平 《南风窗》2013,(2):90-92
当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一旦成为国家权力继续存在的主要方式之后,就不可能再度回归到由意识形态信仰建构起来的社会秩序之中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正面临一个巨大的再转型、再变迁。国家权力、经济发展、社会运作等模式,均需一个更深入的改革与开放。在此背景下,不同社会力量都在寻找各种思想资源,以论证自身的改革话语——有向中国传统寻找思想资源的,一些人诉诸"新民主主义",另一些人诉诸传统的"儒家宪政主义";向西方寻求思想资源的群体更多,包括民主派、经济自由主义者、新左派、民族主义等等,不一而足。所有这些充  相似文献   
103.
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的明治维新论,虽然各有特征,但是也有其共同的理念,他们都将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动力归结为豪杰之士的英雄气概这种精神因素,并强调养成这些因素之土壤无不与汉学有关。而且他们看到的多是中日文化相同的方面,尤其是中国优越于日本的方面,因此对于效法、学习日本的制度、语言都充满自信。这种"异中求同"的思维偏向阻碍了对日本文化的深入研究,也造成了在效法日本过程中出现了"拟之也弥似,而去之也弥远"的现象。今天的日本研究,应该仍然重视"同中求异",做到"诚求而善学",才能真正提升日本研究的水平。  相似文献   
104.
现行宪法至今已实施三十年,在看到宪政中国取得成就的同时,本文从宪法意识、宪政理念和违宪审查等层面对阐述了当前宪法在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对未来宪政制度构建的期许。  相似文献   
105.
今年全国“两会”对于预算案的表决结果是:赞成2291票,反对438票,弃权131票。反对票比例达15.3%,是十年来最高的一次。这或许说明,我们的人大代表,已经逐渐学会运用手中的表决器表达对预算案的态度。说到代表们审议预算草案的事,这里不妨说说中国刚刚建立预算案的时候,“议员们”是怎么做的。  相似文献   
106.
科举制度的废除,不仅使原有的人才选拔制度为之中断,也使传统的社会运转体系和社会思维模式遭遇空前挑战.社会精英趋向多元,不再往国家流动,而是回落民间,国家与精英的关系在1905年后出现了疏离.新型知识分子的出现、士绅阶层的分化和政治参与多元化的加强,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原有的统治秩序和社会关系,并进而激起强烈的社会震荡.原本自我改良的清末新政,结果却愈改愈乱、愈革愈糟,不仅从内部加速了清制的终结,而且为辛亥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7.
李琼  胡赣栋 《人民论坛》2013,(2):136-137
宪政是中国近百年来国家建设的不懈追求。由于我们对宪政的理解以及外在社会政治环境等诸因素的影响,宪政在我们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并非很近,甚至渐远。造成宪政追求困境的因素多样,文章以宪政意涵和模式为出发点来分析中国近代宪政追求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8.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馆藏赴俄华工名像手本(中文、俄文),其内容不仅包括华工的身份信息、出入境签注,还附有俄国雇用中国人的规定,作用和性质与劳务身份证明、护照相似,是研究俄国华工历史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09.
吴承仕,字检斋,号展成,1884年3月20日出生于安徽歙县的一个书香门第。5岁时,吴承仕入私塾读书,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1901年,17岁的吴承仕与其父同榜中秀才,翌年又应试中举人。1907年,吴承仕以殿试一等第一名的成绩被钦点为大理院推事。民国初年,他出任司法部佥事,但他对当局的腐败风气十分厌恶,任内也只是应付而已。从这时起,他开始对中国历代典章制度、“三礼名物”(经学)进行比较系统的涉猎,后拜章太炎为师。  相似文献   
110.
清末志士仁人道德批判所涉内容甚多,其中最要者有三:一是理论清算封建道德的负面价值,如揭露三纲等旧道德有悖近代人权,抨击纲常名教等伪道德培育奴性人格,剖析了纲常名教假道德严重危害社会等;二是无情痛斥现实民众的畸形道德,如屈从王权愚昧至极,自私自利推诿依赖,道德虚伪唯利是图,奴性十足为虎作伥等;三是批判新派人士道德堕落,如误读输入的新名词导致民德堕落,新党人士假名道德奊诟无耻,部分革命党人和留日学生道德沦丧等。道德批判思想成为志士仁人理论诠释新道德和自觉践行革命的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