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8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2篇
各国政治   30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75篇
外交国际关系   50篇
法律   1041篇
中国共产党   323篇
中国政治   664篇
政治理论   252篇
综合类   559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245篇
  2011年   248篇
  2010年   209篇
  2009年   302篇
  2008年   299篇
  2007年   270篇
  2006年   225篇
  2005年   233篇
  2004年   255篇
  2003年   147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宪政视野下中国行政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规范行政权力的运作使其发挥应有的效能,是当前中国政府改革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文认为,必须以宪政为框架规范和约束我国的行政权力,这既是宪政国家内在的本质规定,又是我国行政权力运行的现实要求。针对我国政治权力结构失衡、利益关系主导行政权力等现实障碍,必须从推进政治权力结构的均衡化、重构财政权运行关系等多层面入手,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相似文献   
202.
在信息化潮流中,立足于传统条块关系研究府际关系已落伍于时代,多元主体参与的网络型府际关系才是大势所趋。本文基于法理视野以宪政之维阐释府际关系的源流,进一步延展其研究范畴,其着重探究多元交叉的网络型府际关系的发展脉络。府际关系源于科层制而又羁绊于此,从法治层面破除等级制窠臼的束缚,摸索出有效协调网络型府际关系的治理方略是符合中国情境的善治之路。  相似文献   
203.
"宪政是民主政治"是一个在我国广为流传的、在理论上有缺陷的、对当代中国的宪政建设实践也有负面影响的传统宪政定义."宪政是民主政治"论在理论上的主要缺陷有:它偏离了宪政的主要价值目标;它不能解释民主"异化"为"多数暴政"的问题;它不能解释"有民主,无宪政"的历史事实;它把民主作为宪政概念的唯一构成要素是理论上的独断."宪政是民主政治"论对当代中国宪政建设实践的负面影响主要是:它阻碍了我国宪政分权制度的确立;它阻碍了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建立;它妨碍了宪政观念在我国社会的传播.因此,中国要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宪政国家就必须修正或放弃"宪政是民主政治"论.  相似文献   
204.
海内外学界关于胡适思想的研究从未间断,成果丰富。胡适充分肯定民主宪政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政治制度的价值合理性而对其加以倡导,并且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其"好政府主义"的宪政观,通过关于"民主与独裁"的论战试图探索宪政救国之路。胡适宪政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保障个体权利、限制政府权力这两个方面。胡适宪政思想对于当代中国依然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5.
清末民初是湖南省政权发生急剧变化的时代,机构设置尤其显著.在分权制衡总原则指导下,行政机构经历巡抚部院、都督府、巡按使公署、省长公署等阶段,并采用"分科治事"履行职责.立法机构先后出现咨议局、特别议会、正式议会,以常年会、临时会作为议政主渠道.司法机构相继设立高等审判厅、高等检察厅、大理分院、控诉法院、高等法院等机构,一度实行了审、检分离,民、刑分开的体制.  相似文献   
206.
维权观是关于中国工会维权实践及其规律的高度概括、全面总结和系统化表述.维权观的提出,表明中国工会对于自身本质的认识达到了理论的自觉和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职工为本"作为维权观的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在工会工作领域的具体展开,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宪政精神."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的科学表述明确了工会维权目的与手段的辩证关系.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作为维权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在宏观上体现为一种精神和理念,在维权实践中又体现为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在具体的维权工作中,还体现为维权方法.  相似文献   
207.
论清末川边垦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前程 《思想战线》2007,33(3):55-62
改变传统的“因俗而治”,实行边疆、内地一体化,是清末筹边奏疏的议题重心和政府治边“新政”的政策导向,大量档案文献证明,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首次将边疆的经济建设置于重要的位置。川边的移民垦殖,正是在此背景下,成为当局寻求川边治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08.
曾哲 《岭南学刊》2007,(5):57-59,77
宪法原则指导下的物权法,在法律文本上起到了对公民财产权平等而细化的边界保护。物权法是法律与政治权力合作的桥梁,是宪法原则的具体制度构建。因此,物权法典既是市民社会财产权利人共同的斗争武器,也是他们各自主张权利的避风港。  相似文献   
209.
赵鸿娟 《思想战线》2002,28(4):41-44
清末民初虽然时间跨度不到 2 0年 ,但却是一个社会经济变迁较大时代。甲午战败 ,民族危机严重 ,以“振兴工商”为中心的“新政”成了濒临倾覆的清王朝挽救危机的主要手段。辛亥革命后 ,袁世凯政府也以“振兴实业”作为稳固其政权的重要方针。为此 ,相继颁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笔者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探讨这一时期中国实行的由上而下的一系列经济制度改革 ,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由此揭示推进和制约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10.
黄杰 《唯实》2006,(12):48-51
公民概念来源于古希腊。近代公民概念的产生有三个前提条件:中世纪西方城市的复兴和市民阶级的崛起;现代民族国家的产生;近代宪政运动和反抗君主专制的斗争。公民概念的复兴和公民理论的普及是20世纪最令人鼓舞也最令人思考的现象之一。人民和公民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公民”廓清了一种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比“人民”概念更准确、更清晰、更平等也更具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