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5篇
中国共产党   34篇
中国政治   54篇
政治理论   45篇
综合类   2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公民参与权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参与权对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目标 ,具有特殊的意义。在理论上 ,公民的参与权具有深刻的政治学、法理学和宪法基础。在实践上 ,公民参与权作为一项宪法权利 ,只有不断完善其在立法领域、行政领域和司法领域的物化形式 ,才能实现这一权利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2.
非营利组织准公共产品初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准公共产品是介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物品。它具有无形性、可物化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可传递性等特征。人的多种需要的满足、对利己主义所带来的副产品的问题治理以及对“政府失灵”的治理,促进了准公共产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3.
早期异化观的比较分析是理解马克思与卢卡奇哲学思想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质点.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重要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创立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中介环节.物化思想是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二者有着许多相似性,但在理论起点、概念表述和消灭途径等方面又存在着相异之处.这些方面需要我们从理论内涵上深入把握,以便厘清二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104.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沿着商品-时间的空间化-物化意识这样一个路径来展开对物化现象的现代性批判,特别是对物化造成的“时间的空间化”问题的批判在本质上形成了他对现代性批判的原则———抽象化、形式化和合理化。这一原则揭穿了资本在现代社会取得统治地位的秘密在于抽象劳动的普遍化。因此,《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现代性批判的原则的价值向度和当代意义就体现为:本质地呈现了马克思对资本现代性批判的维度;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基本路向。  相似文献   
105.
人际交往关系的物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衍生物,此现象的不断膨胀已经使整个社会的发展呈现一种扭曲、病变的状态。人们只是把人际交往作为获取自身利益的一种手段,而不再是以感情交流为目的,如人际交往物质化、淡漠化、虚拟化等。这种人际交往关系成了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绊脚石。因此,如何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6.
张文雅 《世纪桥》2009,(23):59-60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都从异化现象或物化现象的批判入手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而且这一批判都与资本主义的商品拜物教现象联系在一起。但是他们的异化或物化理论上在概念、根源、扬弃途径、产生背景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7.
在较长的时期里,卢卡奇与现象学的关系没有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卢卡奇在转向马克思主义之前已经受到现象学的熏陶,其《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写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现象学观念的激发。《历史与阶级意识》不仅援用了现象学的术语及其表述形式,而且拥有一些明确可鉴别的现象学主题。卢卡奇对意识问题的重视、对意识形式和结构的分析、对物化意识的批判特别是对阶级意识与主体建构之间关系的阐释都明显借鉴了现象学的方法。只有承认并合理评估卢卡奇思想中的现象学维度,我们才能更准确把握卢卡奇的激进历史观和主客体同一的总体性视野。  相似文献   
108.
董雪飞  田静 《前沿》2012,(19):183-185
斯科特·拉什在批判经典文化工业理论的基础上,以流动的民族志方法研究一系列媒介文化产品的跨地域变化,提出全球文化工业理论,其核心命题是媒介的物化和物的媒介化.拉什全球文化工业理论实质上是一种后现代多元差异理论,其致命缺陷是建构了一个生产社会与符号社会的二元分析模式,对全球文化工业缺乏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和反思,并忽视了阶级、性别、种族等因素对全球文化工业生产、传播和消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9.
郭丽瑾 《学理论》2011,(17):35-36
从科技伦理学的视角重新审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并从中总结出科技伦理问题。只有促进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才能实现科技发展向人文维度复归。  相似文献   
110.
《学理论》2016,(4)
贯穿于卢卡奇的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实践概念存在着理论上的错位。在实践与自然的关系上,卢卡奇改造了一个概念体系;在实践与辩证法的关系上,强调社会历史领域的辩证法,把辩证法归结为"实践辩证法";在实践与物质的关系上,片面强调实践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是现实世界的"创造主";在实践与"总体"的关系上,卢卡奇认为"总体的观点"等同于"实践的观点",企图以此否定唯物辩证法;在"实践"与革命实践的关系上,卢卡奇把实践概念看成是"抽象的、唯心主义的",主张通过增强"阶级意识"来取代真正的革命实践。卢卡奇等人企图通过错位的、歪曲的实践概念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而在实践中为当时的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提供理论辩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