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15篇
中国政治   21篇
政治理论   12篇
综合类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孟红 《党史纵览》2007,(5):11-16
一 1961年,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第二次访问中国,受到了热烈欢迎.毛泽东盛情款待,安排、引领他到新中国的许多地方走访、考察,并且与他多次亲切交谈.  相似文献   
2.
郑晓江 《中国减灾》2011,(22):47-48
谈到生死问题,老年人有什么想法呢?据有关资料显示,2009年,中国总人口为13.35亿,死亡人口是943万人,死亡率为7.08‰。若以逝者一人有直属亲友6人计,则有5658万人有生死哀伤问题;若以每一逝者约有10个左右的次亲朋友来计,则每年又有9430万人有生死之痛的问题。三项相加,中国一年约有17031万人有生死问题的产生。也就是说,中国每年  相似文献   
3.
看了《民主与法制》杂志2011年第32期《你会立遗嘱吗?》专题报道,笔者觉得社会发展到今天,提倡预先订立遗嘱,确实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了。其实,生老病死皆是自然规律。作家史铁生说过:死亡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预先订立遗嘱,这种行为背后是对死亡的积极正视,同时也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和焦虑,毕竟: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然,写这种遗书,决不是绝命书,切切不要误解。  相似文献   
4.
张英 《世纪桥》2011,(3):50-51
儒家生死观与佛教思想相互影响。儒家以佛教的生死业报轮回说为补充,充当其道德教化的新佐证,既为个体“行善从德”提供了功利性依据,又为现实社会“义命不符”提供了前世因缘,佛教蕴的注重个人行为责任思想与儒家相契合。同时儒家又影响佛教,使儒家道德规范成为佛教所接受和倡导的准则。  相似文献   
5.
《支部生活》2010,(5):50-50
毛泽东生前没有在人们对他“万寿无疆”、“万岁”的呼声中陶醉过,他总是那么理智、冷静而从容,辩证看待并多次坦然地笑谈到自己的死。毛泽东在不同的时代,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谈起生死问题。其中,谈得最透彻、细致、感人的一次,是1963年罗荣桓去世后,毛泽东与他的保健医生吴旭君深谈生死问题。从毛泽东的生死观里,人们感受到了一个伟大的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博大的胸怀。  相似文献   
6.
《吕氏春秋》哲学思想在谈及人生观,着重讨论人的本性、情操及生死观的问题,全书贯彻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的思想。本文对《吕氏春秋》的欲望论重新展示,讨论人的本性、情操及生死观的问题,把人欲与道德融合。  相似文献   
7.
一个是身患尿毒症且不能正常行走的残疾人.一个是聪慧能干的外来妹.两人喜结连理后还收养了一个弃婴,就这样.一个奇特却完整的家庭就此诞生。10多年前.这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曾在湖南益阳传为美谈。但谁也没料到,近20年过后,年届五句且一周需做三次血透的濒死丈夫在2007年末突然以感情不和为由提出离婚……  相似文献   
8.
《死者》是现代小说大师詹姆斯·乔伊斯早期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经典压轴之作,也是占篇幅最长的一篇,更是这部小说集中的巅峰之作。作者通过一群普通爱尔兰人圣诞之夜的活动和内心展示,表达了自己的生死观.即从瘫痪、麻木、死亡到顿悟、复生的生死循环。  相似文献   
9.
老子之“道”,其内容涵盖了他对生死本质的认识,生死价值实践观和生死之超越的思想。老子对生死问题的重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对待生死的认识上,老子有一种自然的生死观、辩证的生死观,在生死的价值实践上,老子信奉返朴归真的养生之道,追求长生久视的精神境界。老子还认为如果人的精神与自然之道融为一体,就能摆脱死亡对生命的限制性。老子的生死观对现代社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胡适的生死观是胡适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胡适思想的浓缩.胡适的生死观有三大特点:第一,既叛逆又传统;第二,既保守又激进;第三,既超越又局限,胡适生死观的形成是东西方文化相互撞击的结果,是时代促进和个人选择双重作用的结果.透过胡适的生死观,我们可以一窥胡适思想的全貌,更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独特的剪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