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15篇
中国政治   21篇
政治理论   12篇
综合类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自然秩序、象征秩序和社会秩序构成了阿卡世界的秩序图景,其中象征秩序和社会秩序以自然秩序为依据,这与涂尔干及其追随者的观点迥然不同。在阿卡人的生死观中,以上秩序之间的关系得到集中呈现,当死者的生命轨迹与自然秩序相违背时,其葬礼形式、规格被“非常”对待。这种处理方式反过来规范着个体行为和社会秩序,并型塑了阿卡人对自然生态与文化的认识基础。社会秩序对自然秩序的服从,透视出阿卡人对人类地位的认识和态度,人类在此被置于与非人类力量对等的地位上,接受共同秩序的规范与约束。  相似文献   
52.
千古一帝秦始皇的生死观耐人寻味,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他大张旗鼓地营造陵墓,表明他相信人总归是有一死的,恢宏的丽山园就是他百年后的藏身之地,他希望在这里可以保佑帝国江山二世、三世乃至万世地传承下去;另一方面,他又听信燕赵术士的蛊惑,屡屡花费巨资。  相似文献   
53.
何艳华  谭小华 《前沿》2013,(14):53-55
生死观是人类孜孜不倦追求的宏大哲学命题,中西方在生死观上有很大的不同。与西方的惧怕死亡不同,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意识到了“内在超越”死亡的意义所在。在古代文人的作品里,“内在超越”思想非常丰富,本文以此概念为核心,主分析了道家、儒家、佛家以及在“儒释道”三家合流影响下,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54.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为解决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全面阐述了他的社会治理思想.其中包括了生命价值和死亡意义的有益探索,对墨子人生态度、生命态度、死亡态度、殡葬态度进行探索,以期对今人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5.
在当前深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围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人民服务》一文的内容显现出厚重的当代意蕴。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将《为人民服务》作为终生必修课,矢志不渝坚持正确的宗旨观、政绩观、生死观、友谊观、挫折观。  相似文献   
56.
吴霖 《学理论》2012,(12):136-137
以多年前深受日本年轻人所追捧的小说《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作者在小说中隐含的活着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而活着等主题,来剖析当代日本社会以及年轻人对生死观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57.
杨金鸢 《学习导报》2011,(23):47-48
毛主席终生都在倡导学点哲学。哲学是使人变得聪明的学问,是教会人们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学问。我们通常讲的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一词出于希腊文,含义是进行谈话、辩论,古代哲学家把辩论时揭露对方议论中的矛盾、以取得真理的艺术叫作辩证法。  相似文献   
58.
吴卫琼 《学理论》2013,(9):50-51
生死是人生命中不可逃避的重大问题,认识生死是我们的生命课题。儒家是我国古代的主流学派,其对生死的态度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而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者,他的生死观就更有研究的价值,通过对"未知生,焉知死"释义的探讨,对孔子在《论语》中体现的生死观做粗略的分析,以期对生死做一定的了解。  相似文献   
59.
近代工业文明使日本社会富裕了,但是也导致了人类长期在逆境中培养起来的自制力、责任感、同情心、感恩之心、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之心等衰退的集结。自杀、杀人、暴力、辍学等"教育荒废"现象频现。为此,日本提出了以"热爱生命,选择坚强"为核心的生命教育理念,希望通过生命教育,让国民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日本生命教育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有着极其丰富的意蕴。一、生死观教育生死观,是指人们对生死现象和生  相似文献   
60.
人生最大的事情是什么?是生与死!自古以来,生死问题就是人类最为关切的问题。也是任何一个宗教都必须解答的问题。在中国,儒道释三足鼎立,而儒者慎言生死,故生死之事多由佛道包揽。佛教的核心就在于能解生死、破生死、任生死,"生死大事"四字足以说尽其存在的意义。"生死即涅槃"是佛教解脱论的真髓所在。本文从佛教的本体论(缘起论)、轮回论、涅槃论三方面对佛教的生死观进行简要阐述,并在佛教生死观的基础上对佛教了脱生死的方法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