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24篇
中国共产党   13篇
中国政治   30篇
政治理论   17篇
综合类   1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迈纳的文化相对主义思想内涵丰富,但作为一种情怀,它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平等意识,二是宽容、兼收并蓄的胸怀.我们有必要在认识到其局限性的前提下,把握它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92.
人权的终结     
人权的历史已经在与统治和压迫的抗争中走向其终结。自前现代以来,自然权利奠定了现代国家主权的基础。这一趋势在后现代日趋显著,人权也已成为正在构筑中的新世界的道德秩序。从哲学的视角看来,人性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能作为规范性价值的渊源。普遍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如同人道主义之树上相互纠结的枝蔓,无法将人权作为个体欲望的立法加以理解。在后现代,人权运动跨越了社会的分野,同时也解构了其支配的主体。只有当我们将人权视为赖于他者而存在,人权方能回归至其原初的目标而成为后现代的正义准则。  相似文献   
93.
废除死刑无疑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讨论死刑的废除,不得不提到德国法学家G·拉德布鲁赫。G·拉德布鲁赫一生鼓吹教育主义刑法,极力主张废除死刑。他以相对主义为基础提出了信仰犯特别处遇的问题。考察他的“刑法草案”及行刑论可以让我们清楚地了解他的立场以及纳粹的罪恶。  相似文献   
94.
杨钊  皮立城 《法制与社会》2012,(17):132-133
言论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没有争议的。但是关于这种基本权利是否应该受到限制则存在两种立场——绝对主义立场和相对主义立场。本文结合言论自由的发展历史对限制言论自由的这两种立场进行评述,并谈谈对限制言论自由这一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95.
黑瞎子岛回归中国的事件在国家主权原则问题上引起了广泛争议,我国对黑瞎子岛问题的处理方式究竟是对国家主权原则的体现还是对其的冲击或弱化成为争议的焦点所在。如何正确认识黑瞎子岛的主权问题,如何在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重新审视主权原则,树立符合中国发展的主权观念,成为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96.
休谟与斯密都把“同情”引入到了伦理学中,但他们对于“同情”内涵的解释,“同情”在道德评价与美德养成中作用的理解不尽相同。比较其同情理论的异同,可以发现他们各自对情感主义伦理学的贡献,但无论怎样,以情感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必然走向道德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97.
争论的解释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争论这一人类认识史、学术史上的基本现象,对于在文本理解上的解释学理论具有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之所以会发生争论,是因为理解的目的在于正确地把握文本的意义,达到理解与文本意义的一致;第二,争论之所以具有必然性和不可消除性,是因为理解总是相对的,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具体的、历史的理解,因而是一个永远开放的过程,第三,争论之所以能够发生,是因为不同的理解者都认为正确地理解文本是可能的,第四,争论发生的必要前提,是理解主体拥有不仅是理论上而且在现实中的平等性。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争论发生的解释学前提。据此,本文批驳了解释学中关于理解目标的“意义创造说”和实用主义,并指出,要消除阻碍争论因而也阻碍真理发展道路的障碍,就必须反对理解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尤其要反对实际解释中对理解主体的不平等态度。  相似文献   
98.
王玮 《学理论》2010,(25):60-61
通过梳理爱丁堡学派对其相对主义批评的反驳,对科学知识社会学中的相对主义进行了重新界定,试图在对相对主义形而上学基础厘清的前提下,结合科学知识社会学所处的时代背景,为科学科学知识社会学及其相对主义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99.
刘永安 《理论探索》2012,(5):27-30,46
唯物史观是否蕴含道德相对主义是我们理解唯物史观道德立场面临的一个根本性同时也是易于产生困惑的问题。加拿大哲学家凯.尼尔森对唯物史观道德思想中极易引发道德相对主义困惑的问题予以澄清,反驳和否定了唯物史观持有道德相对主义的观点。凯.尼尔森另辟蹊径地提出了情境客观主义的解释模式,认为情境客观主义可以对唯物史观作出恰当的伦理解释,并因此认为唯物史观持有道德客观主义的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100.
关注理由:2012年,"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战士"、"最美妈妈"和"最美护士"等最美人物的道德事迹在各地频繁涌现,"最美"成为这一年突出而醒目的道德文化现象。核心观点:道德相对主义认为,不同价值观之间没有对错和善恶之分,不存在客观的、普遍的道德标准,每个人依据各自认同的价值观而选择的行为都具有同样的正当性。新动向:全社会赞美和推崇这些最美人物,表明人们对社会道德风气的好转依然抱有期待,这是将美好的道德期待转化为自觉的道德实践的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