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74篇
中国共产党   26篇
中国政治   53篇
政治理论   28篇
综合类   7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81.
依据义务的主体是否特定可将义务分为相对性义务、绝对性义务。该分类对认识物权、债权等权利的性质及违约行为、侵权行为的性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封民法典的构造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2.
固守“买卖不破租赁”原则是否与社会发展相适应?该制度设计以违背既有法律体系为代价而倾向于保护承租人的利益是否符合效益原则?本文作者认为.19世纪之后大陆法系各国民法“买卖不破租赁”原则的确立宣告了罗马法中确立的“买卖破除租赁”原则的死亡,现代社会的发展又为“买卖破除租赁”原则提供了再生的土壤。“买卖破除租赁”原则是债权相对性及其与物权并存时物权的优先性原理的逻辑结果,目前我国实行的“买卖不破租赁”原则的合理性值得推敲。  相似文献   
183.
侵害债权,一般来说,是指所有以债权为侵害客体、妨害债权实现的侵权行为。侵害债权既包括债务人对债权的侵害,也包括债务人以外的第三人对债权的侵害。不过,从狭义的角度讲,侵害债权仅指后者,也即本文所论述的主要问题:债的关系以外的第三人故意实施或与债务人恶意通谋实施旨在侵害债权人债权并造成了债  相似文献   
184.
论既判力的相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既判力的研究中,强调较多的是既判力在确定判决效力上的强制力,对其相对性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文章对既判力相对性存在的制度意义、表现以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多角度地挖掘既判力制度整体上存在相对性的规律,寻找调控既判力相对性强弱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5.
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丈夫以暴力、胁迫或者其它手段强行与妻子发生性关系能否构成强奸,是一个争论已久至今没有定论的话题。本文从民法中民事权利性质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6.
第三人侵害债权问题,是民法学界长期争论的焦点。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日益繁杂,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充分保障债权人的利益,其重要价值日趋显现。该制度理论来源于英国的判例法,并影响到大陆法系国家的民事立法与司法实践,从而突破了债的相对性原则,形成了完整的侵害债权制度。  相似文献   
187.
本文从合同相对性概念、内容和突破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我国合同法立法现状,在分析借鉴两大法系其它国家合同立法先进成果的同时,为完善我国合同立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8.
张杰 《学习与实践》2009,(10):138-143
社会参照论提出,人们的认识大都建立在特定的参照体之上;没有参照,便没有认识。社会参照论是对部分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某些思维方式的尝试性的初步提炼。社会参照论有其深刻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其理论和方法有别于现存的西方的社会学主体理论。此理论有望发展成为与社会学主体理论并存的社会学分析范式。  相似文献   
189.
合同只对缔约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对合同关系以外的第三人不产生法律约束力。违约责任只能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即合同关系的当事人之间发生,合同关系以外的人不负违约责任,合同当事人也不对其承担违约责任。披露制度的确立也是对合同相对性原则的一种突破。  相似文献   
190.
为第三人利益合同,是指当事人为第三人直接享有合同的利益而订立的合同,属于涉他合同的范畴:在该种合同中,为第三人设立权利的一方当事人为债权人;按约定向第三人为一定给付之人为债务人;第三人又称受益人。它是对合同相对性原则(即合同关系只发生在特定的合同当事人之间,只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产生法律拘束力)的重大突破。本文拟对债权人、债务人及第三人三者之间的法律效力问题做一初步探讨,并进而说明我国《合同法》第64条并非是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有关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