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73篇
中国共产党   26篇
中国政治   53篇
政治理论   28篇
综合类   7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关于行政行为学理划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 ,我国行政法学界将行政行为划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的方法 ,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也对司法实践产生了很大误导。只有明确行政行为具有的相对性特点 ,完善相关违法行政行为的责任追究制度 ,才能真正实现依法行政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62.
侵害债权制度法律性质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佟强 《现代法学》2005,27(2):85-91
债的相对性原则对保护个人自由的作用卓有成效。但随着人类社会化程度提高,相互依赖性增强,限制个人自由滥用的客观要求日益迫切。为顺应上述社会需要,应突破债的相对性原则,建立侵害债权制度。基于传统债法理论的一些观点没有且无法真正反映该制度的本质,债权物权化理论才是解释该制度唯一可行的观点。  相似文献   
63.
64.
“受益第三人规则”为合同相对性原则的重要体现,意为合同之外的第三人不享有合同权利并无权对合同提起诉讼.自古典契约法时期起,该原则在加拿大合同法中就居于基础性地位,但是随着现代合同法的发展,该原则在学术界与司法界受到一定质疑,尤其在近几年的经典判例以及新不伦瑞克省的法律改革法案中有所体现.司法中广泛采用代理、信托、债权转让等模式作为例外来规避“受益第三人规则”的适用,但是第三人的权利也并没有因此而被削弱或被忽视,却在一定程度上日益得到立法与司法的承认.加拿大合同法的“受益第三人规则”的发展变化及第三人利益合同的确认对我国民法典编纂中重新审视“受益第三人规则”的地位以及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的构建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我国相关制度构建应适当放宽“受益第三人规则”,并且明确规定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赋予受益第三人以独立的请求权.  相似文献   
65.
66.
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是两大法系通过学说、判例及立法渐次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的民事法律制度。债的相对性体现了债的对内效力,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则体现了债的对外效力,二者并行不悖。第三人侵害债权理论并未泯灭物权与债权的区分,也未赋予债权普遍的对世效力。构建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理论基础为诚实信用原则。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构成要件不同于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67.
马克思主义:"普世价值"本质的透视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客体属性反映的价值本质上蕴涵社会性,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统一.何时才真正有"普世的价值"?唯有在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才具有可能.同时,具有开放性的马克思主义者,当然也认同并积极践行"共通的"或"共同追求的"价值.  相似文献   
68.
每一个犯罪案件是否一定能被侦破,对此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回答:绝对说和相对说。相对说有其现实性和合理性,应确立侦查相对性的理念,以指导侦查工作的合法、有效的进行。  相似文献   
69.
70.
吴肇彦 《人民司法》2020,(11):21-24
末位淘汰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很多弊端,司法实践中常常对其予以诸多否定性评价。然则,末位淘汰作为一种竞争激励手段,并非洪水猛兽,只要该制度存在的相对性评价、必然性末位特性不违背劳动关系中的本质属性,法律则不应过多干预,应给予企业经营自主权。本文在评述末位淘汰制度、劳动关系本质的基础上,对企业依该制度作出的管理行为合法性评判的思路进行梳理,为末位淘汰制度下用人单位的灵活运用和司法实践中的准确判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