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3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50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10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27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在森林公安刑事案件侦查中,正确运用判断与推理,是取得讯问成功的重要条件.1、判断在讯问中的运用,必须把握讯问中常用的判断形式和讯问中运用判断应注意的问题.2、推理在讯问中的运用必须掌握三段论、选言推理、假言推理、二难推理、类比推理在讯问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3.
近年来学界对司法三段论的批评声日益高涨,甚至有人主张要放弃这一法律方法,转而倡导法律论证、等置理论等非逻辑方法。在形形色色的批评中,实际上存在着对逻辑与经验、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之关系的误解。批评者们所倡导的类比推理、等置理论以及法律论证,离开了三段论的基本框架均难以自足,替代性方案在某种程度上失败了。形式逻辑在法律推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必须重新地得到捍卫,否则告别司法三段论只会走向恣意化的司法裁判。  相似文献   
24.
登记对抗主义下的物权变动,要求不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对抗力的实现受制于受让人的协助登记请求权基础.在不同的交易形态下,协助登记请求权基础有较大差异.在合同当事人间,受让人虽然取得物权,但不能行使物权性协助登记请求权;在连环交易均未登记的情形下,应当承认中间省略登记请求权,表现为债权性协助登记请求权与物权性协助登记请求权的竞合.在双重让与中,善意第三人已登记时,在先受让人的协助登记请求权确定无法实现,可以请求出让人承担违约责任或解除合同.  相似文献   
25.
徐莹莹 《学理论》2012,(14):49-50
在范畴三段论推理中信念偏差效应的研究,采用两种指导语形式来进行信念偏差效应的研究:一种是基于信念的指导语,一种是基于逻辑的指导语。采用两种任务难度来对信念偏差效应进行研究:一种是简单的任务,一种是复杂的任务。采用两种结论评估范式来进行研究:一种是结论生成式,一种是结论评估式。对信念偏差效应最具解释力的两种理论是:心理逻辑理论和心理模型理论。  相似文献   
26.
认知研究是各学科领域的研究焦点。认知修辞学认为知识不再是客观、固定的自然现象,而是需要通过修辞论辩指出、论证,并且通过修辞者和受众的"互动"才能产生的。修辞三段论的省略式在提出有效和可靠的论辩内容的同时,论证中的缺失部分由受众在参与论辩过程中做出补充,从而实现了对知识的构建。  相似文献   
27.
28.
老北京有个土语叫“份儿”。过去老北京旗人、商业圈中使用频率很高,李凤翔先生曾猜测:“‘份儿’大约是从‘身份’演化而来,是一种省略的称呼。”现在北京年轻人几乎都懂“丢份儿”、“跌份儿”两种含意。这种意思的土语,北京仍很流行,除“丢份儿”、“跌份儿”外,尚有“拨份儿”、“提份儿”之语,与“丢”、“跌”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29.
一讨论现状根据传统的理解,方法根源于19世纪的实证主义,法律适用(Rechtsanwendung)仅限于将案件涵摄于制定法规范之下。涵摄是最简单和最可靠的三段论(Syllogismus),也就是演绎。这一模式背后的理念是这样一种追求,即证成法学为真正的科学。将法学方法减化为涵摄是不正确的,这并不难以理解。如果法律适用仅仅是这样一种逻辑,那么每次适用法律时都必须有一个必然的结论(即使什么是正确的并不确定)。  相似文献   
30.
犯罪认定是一个动态的价值判断过程,司法三段论是这一判断过程的逻辑体现,在寻找大前提、确定小前提以及大小前提涵摄判断的过程中,犯罪构成理论并不能发挥实际的作用,因为犯罪的认定与犯罪构成理论之间并不具有必然的关联性,采取何种犯罪论体系也不会影响犯罪认定的结果。犯罪构成理论只是针对刑法规定的犯罪成立条件进行理论解读和体系建构的结果,作为解释结论它被解释对象和解释主体的前见所决定,在解释对象即刑法规定不变的前提下,不同的犯罪构成理论体系只是不同解释主体从不同逻辑前提出发所作的不同解释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