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91篇
中国共产党   13篇
中国政治   22篇
政治理论   14篇
综合类   4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51.
论法律的模糊性及其确定性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刚  董冬冬 《青年论坛》2006,(1):121-125
法律的模糊性是由语言的局限性、认识的局限性、社会的多变性和复杂性、主体能力的差异性和立法的技术性决定的。法律解释是走近法律确定性的途径,实现法律解释的有效性是判断法律确定性的形式标准。同时提高适法者素质,保证法官独立,也是行之有效的举措。  相似文献   
52.
谢燕 《理论月刊》2002,(9):58-59
要约内容必须确定,否则受要约人无法作出承诺,合同也无法成立。但对要约必须具备哪些内容才符合法律所要求的确定性,各国法律及有关国际规则要求不同。本文通过对《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美国《统一商法典》和我国《合同法》的比较分析,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53.
本文将青年内卷视为一种社会行动,借鉴社会行动理论,构建了一个“行动者—目标—手段”的分析框架。研究表明,青年内卷源于不确定性社会中行动主体的焦虑感、功绩主义导向下行动目标的单一化、数字时代影响下行动手段的透明化。在实践中,青年内卷行为可以分为“规范—有效型内卷”“创新—有效型内卷”和“无效型内卷”三种实践类型,以及“逃避”和“反抗”两种自我反卷策略,它们具有正负两方面的社会意义。可从减轻青年主体的风险感知、倡导分散多元的行动目标、优化青年内卷的实践空间、构建良好的社会心态秩序等方面消解和调节内卷的负面后果。  相似文献   
54.
陈应芬 《探索》2001,(1):133-135
法律概念是法律规范的细胞,与普通概念不同,需要从法律概念的含义、形成情况及其特点进行逻辑层面的探讨,从而为了解和把握法律概念、理解法律规范甚至立法意图提供一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55.
于衡 《法学论坛》2007,22(1):72-75
本文以美国纽约州上诉法院"贝考克诉杰克逊案"为例,就有关侵权损害法律选择进行讨论,对最密切联系原则替代侵权行为地法这一过程背后的基本原因和这一过程中法律精神与法律形式、法律的确定性与准确性、建构理性主义与进化理性主义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此说明在立法中绝对的确定性和一致性并不一定是理性在法律建构中的必然和最佳的选择,相反,在许多规范中保持一定的弹性才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56.
司法裁判结果确定性与司法裁判活动维护正义的现实功能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必然联系,因此对于司法裁判结果的确定性进行分析将有助于透视司法裁判各个主导因素的内在结构,从而更好的履行其维护正义的职能。但这一解构过程中似乎存在着一些难以用具象标准来阐释的司法环节,如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因此本文尝试以德沃金的正确答案命题为坐标,构筑一个更易于直观理解的分析体系。  相似文献   
57.
探求法律解释的正当性是法律解释活动孜孜以求的目标.正当性不仅体现于解释活动是在一定制度框架和法律文化传统中所从事的规范化探作,更彰显于确定性和妥当性的关系之中.在两者的关系上.确定性是优位的.然而传统上对确定性的理解遭到了诸如规则怀疑主义和疑难法律问题的质疑和挑战.为此法学界通过修正确定性概念来雏护法治之权威.德沃金提出了"整合法学"的概念,波斯纳则在本体论和科学意义上的确定性之外,提出了交谈合理性的概念.无疑,两者都是极富洞见的.认识法律的确定性,实需采用全面的视角:即要消除波氏所言之"采样偏见",又要坚持在疑难案件中探求法律确定性之可能性.这也是一个法律家理应坚守的法治之道.  相似文献   
58.
在丰富的法律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卡多佐大法官认为,法律发展的逻辑不是寻求确定性而是寻求一种可能性。可能性的寻求是司法过程中传统与革新的统合。这种统合得益于卡多佐的平衡感,并成为卡多佐革新普通法传统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9.
论不确定性对法律的基本建设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继萍 《法律科学》2006,24(2):10-16
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与认识对象的无限性之间的巨大鸿沟,不确定性始终是人类社会生活必然面对的基本问题。法律,是人类为克服不确定性而拣选出来的应对手段之一。籍此,把义务,尤其是不能为的义务作为社会主体的行为边界,并通过发展法律的一般性特质来构建确定性的社会生活的作法一直左右着法律治理的理念和实践。近代以来的科学技术进步使法的确定性出现了问题并遭遇批判。在这个问题上持有一种相对的态度和立场将有利于我们在重建现代化的努力中深化对法的确定性的关切,重塑法的确定性权威,并在反思性认识基础上坚持一种融汇了经验和理性的法治之路。  相似文献   
60.
历史不可验证说看起来是不证自明的,以致学术界对此一直缺乏反思和辨析。正是从历史不可验证说出发,历史相对主义得以展开理论论证。然而实际上,历史不可验证说是一种语义含混的笼统说法,而其结论,也远非自明的。历史不可验证说在"验证"一词的语义上由于中西语言的差异,而一直有所混淆,同时在概念上也存在模糊之处,这亦是导致历史不可验证说的重要原因。实际上,历史不可验证说最终的理论依据是当下直接确定性,而以当下直接确定性为最终依据,指向的并不只是对历史学知识的否定,而是对全部实存时间中经验陈述的否定,这又恰与这一经验主义原则的本旨是相违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