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1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13篇
中国共产党   32篇
中国政治   61篇
政治理论   23篇
综合类   1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中国传统的婚姻家庭文化对女性社会存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的婚姻文化中,婚姻缔结的目的以及夫妻权利义务规范等都影响着女性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心理素质的形成.这种影响有着超常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它通过社会教育的渗透和习俗的沿袭进入她们的意识深层、影响她们的心理和行为,要消除旧文化的影响,就必须建立新的文化规范.  相似文献   
102.
在齐泽克看来,意识形态不是对社会存在的"虚假"反映,而是一种与"意识"关系不大,倒与"无意识"、"欲望"有关的"社会存在"。因为意识形态建构着社会现实,参与了"社会存在"的形成。但这种由意识形态建构起来的社会现实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存在着不可弥合的"分裂"。这一"分裂"既是意识形态的产物又成为意识形态存在的根据,因为没有现实的"分裂"也就不需要意识形态的"缝合"。然而意识形态这种"缝合"现实的努力不仅是漫长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3.
宗教世俗化已成为当代世界宗教潮流,也是当代中国宗教的主要走向。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当代社会的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宗教世俗化的重要原因;宗教对于变化着的社会条件,具有内在的适应机制,这种适应机制是当代世界宗教世俗化的内在根据。宗教世俗化实现了宗教信仰模式、宗教政治活动、宗教伦理观、宗教实体服务方向上的革新  相似文献   
104.
刘国章 《求索》2008,(12):95-97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怎样,只要是从人的现实社会的物质实践出发,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和说明。但是,如果知性直观地理解马克思的这一基本原理,就必然导致形式上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质上的历史唯心主义的变种即实用主义。  相似文献   
105.
李金河 《团结》2009,(2):17-21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我们可以初步得出如下认识:有怎样的民主观,就有怎样的民主政治发展,就有怎样的政党制度发展。当然,下面的这个反推结论也是成立的:任何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政党制度的发展中,都内在地涵括了特定的民主观。那么,在相同社会存在的基础之上,现代、理性、科学的民主观应当是可以推进民主政治、政党制度良性发展或运作的关键变量。  相似文献   
106.
国民心态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时期普遍呈现的一种认识倾向、情感倾向和行为倾向的“集合”,是国民对现实社会存在的心理反映之“总和”。国民心态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的反映,既与社会发展状况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又受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世界,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的水平和程度。  相似文献   
107.
论共生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生思维是使陷于困境的西方传统本体思维转向伦理思维的合理进路,是现代性社会存在的真切“守望”。确立共生型思维,要求人们站在全新的理念上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协调与和谐。  相似文献   
108.
英克尔斯的《从传统人到现代人》研究以检验马克思"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为动机,演绎出"工厂是培养现代性的学校"的研究假设,以阿根廷、智利、孟加拉、印度、以色列、尼日利亚等六个发展中国家的调查资料为基础,科学地检验了"工厂是培养现代性的学校"的正确性,从而检验了马克思"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正确性。这意味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需要加强历史唯物主义对经验研究的指导,并需要在经验研究中检验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09.
儒学复兴已成定势。儒学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重大作用,须看清中华民族现状,以明确可能弘扬的旧学说与亟待开启的新境界。当代汉语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西方文化影响下已有很大变化;经过人民革命,中国社会结构、相应伦理、各项制度已发生根本变化;中华民族的国际交往须遵守共同规则,中国人的社会存在中尚有不合乎这类规则的要求,因此需要儒学创新,从传统中开掘出合乎民族复兴要求的新说。儒学要寻求凝聚中华民族的方案,提供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哲学,建设适合中国人国民性的道德哲学,特别需要从儒学自身资源中开启中国思想从来没有过的法权哲学。  相似文献   
110.
张健 《求知》2013,(1):10-13
文化是社会的观念体系.在社会结构中居于上层建筑的顶层.本质上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系统化认知和体验。从逻辑上看,文化的发展,来源于一个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文化发展即是经济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