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573篇
  免费   840篇
  国内免费   469篇
各国政治   865篇
工人农民   1572篇
世界政治   382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823篇
法律   19689篇
中国共产党   32274篇
中国政治   44626篇
政治理论   12827篇
综合类   19383篇
  2024年   216篇
  2023年   1307篇
  2022年   1131篇
  2021年   1519篇
  2020年   1770篇
  2019年   1080篇
  2018年   564篇
  2017年   1032篇
  2016年   1778篇
  2015年   3664篇
  2014年   10705篇
  2013年   10298篇
  2012年   13638篇
  2011年   14233篇
  2010年   11543篇
  2009年   11207篇
  2008年   11589篇
  2007年   8950篇
  2006年   8519篇
  2005年   5863篇
  2004年   3702篇
  2003年   3331篇
  2002年   3442篇
  2001年   2699篇
  2000年   2135篇
  1999年   361篇
  1998年   167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罗红杰 《理论导刊》2020,(5):102-106
客观事实与主观情绪的错位、技术赋权与资本逻辑的合谋、话语泄愤与情感抗争的弥合是"后真相"现象的生成原因。"后真相"所表征的虚假事实、集体无意识、理性坍塌等多重症候助长了网络民粹主义的强势崛起、历史虚无主义的迅速蔓延以及道德相对主义的潜滋暗长。针对"后真相"视域下滋生的多元社会思潮,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其进行科学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进行价值引导;关注个人切实利益、对公众情绪进行情感疏导;不断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对其进行合理规导,方可保障网络空间健康清朗、主流价值观念广泛弘扬。  相似文献   
32.
通过对十余年来259份刑事裁判文书实证分析发现,行乞者犯罪近几年呈现平稳增长、犯罪分布分散化、常实施传统侵财及侵犯人身安全等犯罪、累犯或前科占比较小、轻刑化趋势明显等特征。犯罪场域监管力度不足,以及行乞者贫困、学历低等个人因素,成为行乞者犯罪的重要诱因。“破窗理论”中的失序行为常与犯罪相伴而生、当失序行为叠加至“上限”时易引发犯罪、通过秩序维护控制犯罪等主张,较为契合行乞者犯罪之治理需求。因此,需要通过改善场域环境,多方联动治理,倡导设立“邻里守望”项目改善行乞者犯罪的外部环境;在行乞者陷入行乞前,精准扶贫;在行乞时,强化救助;在犯罪后,辅以司法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33.
王曼 《奋斗》2020,(8):33-34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实施契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战略部署。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也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更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实现这些宏伟目标和愿望,必须根治道德领域长期存在的各类问题。  相似文献   
34.
喻中 《法学论坛》2020,(1):40-4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化表达,作为一种新型的理论形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知。首先,从思想源流来看,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思想根基。其次,从理论个性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主要特性包括中国性、政治性与学术性。从学科定位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既是法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代表了法治理论谱系中的一种最新形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思想根基、主要特性与学科定位,既是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前提,也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前提。  相似文献   
35.
稿约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21,(2):F0002-F0002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为双月刊,是由四川行政学院主管、主办,面向全国社科战线、政府部门、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校)、普通高校的综合性理论学术期刊。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加强学术交流的需要,《四川行政学院学报》常设栏目有:行政改革、公共管理、社会发展、基层治理等,同时,将适时推出专栏文章或专题栏目。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相似文献   
36.
37.
时代发展与技术革新给刑事法治带来巨大挑战,刑事个案正义作为一项司法理念有必要加以重申。从内涵上看,刑事个案正义强调案件事实与法律规范中事实要素和价值要素的双重符合,是特定人群在现阶段普遍正义理念下的共识重叠,因而是一种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有机统一,能够起到保障人权、优化司法体制、回应新时期社会治理需要等积极效果。但由于刑事立法中抽象危险犯、不作为犯等罪名的数量不断增加,刑事司法的机械化倾向以及刑法向"社会治理法"的转变存在潜在风险等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刑事个案正义的实现陷入困境。未来可以从坚持刑法谦抑性、警惕社会治理过度刑法化,秉持实质刑法观、严格落实"形式入罪、实质出罪"的刑事司法标准,发展行刑社会化等方面入手,充分实现刑事个案正义的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38.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本文从历史维度梳理了从"小康之家"到"小康社会",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多年,至今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历史征程。从理论维度阐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均贫富""民本"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实践维度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重视区域平衡发展、落实好新发展理念、做好三个"全面"、打好三大决胜攻坚战等实践的推进和落实。  相似文献   
39.
黄明儒 《法商研究》2021,38(6):129-142
犯罪构成是认定犯罪的"准据",其具体类型主要有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与阶层犯罪构成理论的划分,前者在我国本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但伴随刑法学知识的转型而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以共犯论为视角,通过对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在认定犯罪时的理念和方法的双重厘清,可以发现该理论其实并不像批判者所认为的那样一无是处,反而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优势.完善我国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在认定共犯方面不足的对策,是按照司法认知的过程对四个要件的排列顺序进行微调,对于未达刑事责任年龄者(无刑事责任能力者)与有刑事责任能力者共同侵害(或威胁)法益的特殊案件类型,可根据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5条第1款的规定以单一正犯体系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40.
在动员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中,天津民政系统将党建引领贯穿始终,以“听党话、跟党走”为号召,开展“党旗领航·聚力发展”系列活动,通过抓实社会组织党组织组织力和凝聚力,广泛动员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三年来,天津市779家社会组织承接了673个扶贫项目,帮扶资金总计1.74亿元,项目涵盖产业、教育、养老、助医等多个重点扶贫领域。天津市社会组织已经成为助力脱贫攻坚的生力军,天津纯懿公益帮扶服.务中心就是其中的重要一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