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39篇
中国政治   23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清代达斡尔族满文官学与私塾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达斡尔族早期满文官学与满文私塾教育的创建及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它的社会历史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而深刻地论述。  相似文献   
32.
父爱如山     
<正>父亲是继父。早年上过私塾,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是有着不凡的经历。我们兄弟姊妹六人当中,无一是他亲生,但对我们的抚育之恩,却令我们终生难忘。老大、老二都早早地工作啦,底下的老三、我、老五、老六,都是在父亲的期盼中长大。那年,正如父亲所愿,家里的老三考上了大学,至于什么学校、什么专业都不重要,只要录取通知书来就意味着已经跳出"农门"了。八十年代的团场要是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全团上下无人  相似文献   
33.
丰田 《先锋队》2015,(9):53
"朋友"一词,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最常用的字眼,所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但在我国古代,"朋"和"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含义。"朋"在古代是一个货币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元、角、分。通常是五贝为一朋,也有说十贝为一朋的。《诗经·小雅》中就说:"既见君子,锡我百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朋"解释为群鸟聚在一起,多少有点勉强。因过去的私塾先生大都只教三五个学生,最多也就十来个弟  相似文献   
34.
《党课》2012,(16):86-89
与《童话大王》中的故事相比,“童话大王”郑渊洁对儿子郑亚旗的教育更像是一部童话剧:儿子从小便可对父亲直呼其名,小学毕业后完全由父亲在家展开私塾式“定制教育”,18岁后自食其力……  相似文献   
35.
与李达结为连理王会悟,1898年出生在浙江桐乡乌镇。父亲王彦臣是晚清秀才,他在镇上办的私塾,茅盾曾在那里读过书。王会晤6岁起随父就读,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她从小养成了善良勤劳又刚强坚毅的性格。12岁时,她考入嘉兴  相似文献   
36.
周士第将军     
《新东方》2011,(6):85
周士第,又名周平、周力行、周士梯,字元臣。1900年月9日出生于新昌村。7岁进入本村私塾读书,后转入乌坡小学、县立高等小学读书。14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海南岛府城琼崖中学。翌年因父故家景困难而辍学务工,到16岁才复学。  相似文献   
37.
刘阿平 《党史纵横》2001,(11):16-16
朱德自幼就聪颖睿智,在私塾中又受到很好的启蒙教育,在先生的指导下,他先后学了《四书》、《五经》、《通鉴》及二十四史等书籍。从此,他一生在书海涉猎,特别是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书籍,并且养成了联系实际的学风,达到博古通今、以史为鉴的读书最高境界。一次,朱德看完一本记叙唐太宗李世民的影印活本后,又很有兴致地把《唐书》、《资治通鉴》、《隋唐佳话》等历史书找来,认真翻阅了书中有关李世民的记述和评论。经过仔细分析比较,他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李世民告诫他的儿子李治,百姓就像水一样,水能载舟航行,也能覆舟落水。这仍…  相似文献   
38.
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在苏区依托各级苏维埃政权,严厉取缔私塾,在禁止私塾的基础上,创办列宁小学,使儿童接受文化知识和革命教育。中共推行的严厉取缔私塾的政策和种种措施,既是建设理想社会的应有之义,又符合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趋势。中共在取缔私塾、建设列宁小学的过程中,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同时也暴露了照搬苏联经验、对中国国情认识不足、对传统教育模式理解有偏差等问题。  相似文献   
39.
《福建党史月刊》2010,(24):56-56
<正>红星坪林村是地处乌山山麓的老区革命基点村。从三年游击战争开始,坪林一直是中共云和诏县委及其革命武装的主要活动据点之一,构成了乌山革命根据地的一个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40.
读书的回忆     
我是五岁破蒙,读的是私塾,又名蒙馆,人数不过。七八人,从早到晚就是读书背书。中午后习字,隔三天要学造句。没有暑假、寒假、星期天,只有节日是休息的.到年终要背年书,就是将一年所读的书全部背出来方可放年学。当时的生活是枯寂的,塾师对学生的责任感是强的,其是一丝不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