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39篇
中国政治   23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文章考察了近代瑶族地区的主要教育方式,包括私塾教育、学校教育和传统教育。作者认为,近代瑶族地区私塾教育、学校教育有较大发展,但仍以传统教育为主。  相似文献   
42.
李宗晖 《湘潮》2006,(5):54-54
为了不使孩子成为睁眼瞎,徐特立的父亲省吃俭用让徐特立上了6年私塾。16岁时,徐特立辍学在家。一天,他乘船去衡山,见10多名同舟人对船工态度横蛮。对此他极感不平,乃自诫日后若能科举及第,只任教官,不作欺压百姓之官员并取“特立独行,高洁自守,不随流俗,不入污泥”之意,改名徐特立。从此,“特立独行,高洁自守”成为他的人生座右铭,激励着他奋斗不懈。为了生计,18岁时徐特立在乡村教蒙馆,一教就是10年。他一边教书,一边刻苦读书,却苦于家中无甚藏书,需要读的书也不易借到。买书又很困难,因为书价昂贵,一部《十三经注疏》要15串钱,一部《庄子…  相似文献   
43.
丰田 《先锋队》2015,(9):53
"朋友"一词,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最常用的字眼,所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但在我国古代,"朋"和"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含义。"朋"在古代是一个货币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元、角、分。通常是五贝为一朋,也有说十贝为一朋的。《诗经·小雅》中就说:"既见君子,锡我百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把"朋"解释为群鸟聚在一起,多少有点勉强。因过去的私塾先生大都只教三五个学生,最多也就十来个弟  相似文献   
44.
《党课》2012,(16):86-89
与《童话大王》中的故事相比,“童话大王”郑渊洁对儿子郑亚旗的教育更像是一部童话剧:儿子从小便可对父亲直呼其名,小学毕业后完全由父亲在家展开私塾式“定制教育”,18岁后自食其力……  相似文献   
45.
《当代贵州》2012,(32):65
李先念,1909年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政治家、军事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李先念10岁入私塾启蒙,极为勤奋,读书成绩名列前茅。不久后因家境贫寒,李先念只好停学,当了木匠学徒。即便如此,他没有放松学习文化知识,经常利用晚上的时间坚持读书。没有菜油点灯,就砍松树油子照明;没有纸笔,就削根尖棍,在地上写来画去。师傅见后称赞不已,常对人说李先念是最有出息的徒弟。  相似文献   
46.
周士第将军     
《新东方》2011,(6):85
周士第,又名周平、周力行、周士梯,字元臣。1900年月9日出生于新昌村。7岁进入本村私塾读书,后转入乌坡小学、县立高等小学读书。14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海南岛府城琼崖中学。翌年因父故家景困难而辍学务工,到16岁才复学。  相似文献   
47.
父爱如山     
<正>父亲是继父。早年上过私塾,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是有着不凡的经历。我们兄弟姊妹六人当中,无一是他亲生,但对我们的抚育之恩,却令我们终生难忘。老大、老二都早早地工作啦,底下的老三、我、老五、老六,都是在父亲的期盼中长大。那年,正如父亲所愿,家里的老三考上了大学,至于什么学校、什么专业都不重要,只要录取通知书来就意味着已经跳出"农门"了。八十年代的团场要是谁家孩子考上了大学,全团上下无人  相似文献   
48.
与李达结为连理王会悟,1898年出生在浙江桐乡乌镇。父亲王彦臣是晚清秀才,他在镇上办的私塾,茅盾曾在那里读过书。王会晤6岁起随父就读,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她从小养成了善良勤劳又刚强坚毅的性格。12岁时,她考入嘉兴  相似文献   
49.
读书的回忆     
我是五岁破蒙,读的是私塾,又名蒙馆,人数不过。七八人,从早到晚就是读书背书。中午后习字,隔三天要学造句。没有暑假、寒假、星期天,只有节日是休息的.到年终要背年书,就是将一年所读的书全部背出来方可放年学。当时的生活是枯寂的,塾师对学生的责任感是强的,其是一丝不苟。  相似文献   
50.
钱崝泉,1895年出生于江苏江阴县一个农民家庭。少时家境贫寒无力上学,但他求知若渴,被私塾先生准许破格入学,后又经人推荐到教会学校免膳食费读书。1912年春,钱泉到励实中学学习,后因看透教会学校的伪善面目而愤然离校。1914年,他考人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今无锡师范)。就读期间,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开阔视野,充实社会知识,革命觉悟开始萌芽。1916年毕业后,在江阴、丹阳等地任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