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3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27篇
中国共产党   36篇
中国政治   38篇
政治理论   8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法制博览》2009,(21):19-19
唐代名臣狄仁杰近年来很火,被电视剧、电影盯着不放。正史上的狄仁杰以治理国家留名,之所以被塑造成中国古代的福尔摩斯,完全得益于《狄公案》这样的小说。其实,中国古代的断案奇才们真是太多了,这些文官们读的是四书五经,.参加的是科举考试,没有受过任何刑侦教育,却人人都是狄仁杰。  相似文献   
62.
《天津政协公报》2013,(4):44-44
<正>我国的科举制始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前后1000多年,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重要途径。从童生到状元,一般须经五个阶段:童生: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成为童生。院试: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此二者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真正的科举考试。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秀才可以参加,考中的叫举人,可称老  相似文献   
63.
晏建怀 《党政论坛》2011,(11):50-51
北宋文人柳开年轻的时候,尚气自任,贪图虚名。某年,去参加科举考试,为了引起主考官的注意,他穿着象征士人身份的华丽衣服,还把自己撰写的数千轴文章用独轮车推着,直奔主考官面前。可是,主考官读了他的文章后,觉得意境一般,文采平平,远不如他那衣服漂亮。而另一位应试举子张景却沉着稳重,  相似文献   
64.
争与不争的辩证关系是一个大境界,正是在争与不争上的超越,才造就了张之洞的伟业。作为晚清重臣,张之洞当年参加科举考试时,名列第三,被誉为探花,这也该算是"高中"了。但是,据说他对此结果十分沮丧,甚至打算自杀。因为他有自己的目标,那就是高中状元。他曾有个口号,"平生不做第二人想"。  相似文献   
65.
《支部生活》2011,(1):51-51
科举制从唐代开始,选拔任用官吏一般以科举为主要方式,科举中有“孝悌廉让”、“清廉守节”的内容,科举考试也可以看做是对官员就任前的培训教育,以期达到正心、诚意、齐家、治国的要求。  相似文献   
66.
吴峰 《乡音》2014,(5):40-40
中文博大精深,译成外文译准确了并非易事。我国有句成语叫“一诺干金”,早些年有位外国人却译成了“只要一答应,就要付一千美金”。还有一位外国翻译,将科举考试的“连中三元”译成“三块大洋连在一起”。更有趣的是,美国夏威夷有位女教师留学中国学京剧,  相似文献   
67.
七百年前的济南城北,青山点点,烟水弥。在这恬静澹然的天地间,有一位诗人写下了一组叫做《我爱云庄好》的诗来赞美自己的家园。其中第五首说道:"我爱云庄好,柴门俗客希。行田虫扑帽,坐树蚁缘衣。云水一铜镜,霜林万锦机。东岗陂故在,辞聘未全非。"  相似文献   
68.
北晨 《政府法制》2012,(29):24-25
“阎王好见,小鬼难缠”,这是老北京对各官府机构的准确评价。从理论上说,古代官员非世袭,多是平民出身,通过科举考试才当上官员,却为何不愿给老百姓办事呢?  相似文献   
69.
刘振修 《政府法制》2010,(15):40-41
自隋朝创立科举考试,历经唐宋直到明清,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是封建社会后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但是在科举历史上,有些人“金榜题名”做状元,并不是因为成绩特别优异,而只是因为皇帝或主考官特别看中了他们的名字;有的人落第,也不是因为成绩低劣,只是皇帝或主考官讨厌他们的名字。历史上的状元常常出现“名字比成绩更重要”的奇闻怪事。  相似文献   
70.
李开周 《政府法制》2010,(12):32-32
读《白居易年谱》,瞧出来一点小猫腻:白居易祖籍山西,生在河南,户口则随他爷爷,属于陕西省渭南县下邦镇的居民,他参加科举考试,应该去陕西渭南才对,但他乡试那年没去渭南,而是去了安徽宣城报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