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21篇
  免费   563篇
  国内免费   22篇
各国政治   89篇
工人农民   80篇
世界政治   731篇
外交国际关系   381篇
法律   17401篇
中国共产党   2254篇
中国政治   5516篇
政治理论   1133篇
综合类   4821篇
  2024年   115篇
  2023年   443篇
  2022年   429篇
  2021年   605篇
  2020年   647篇
  2019年   375篇
  2018年   130篇
  2017年   314篇
  2016年   487篇
  2015年   1094篇
  2014年   2734篇
  2013年   2341篇
  2012年   2761篇
  2011年   3029篇
  2010年   2601篇
  2009年   2576篇
  2008年   2432篇
  2007年   1941篇
  2006年   1642篇
  2005年   1208篇
  2004年   1070篇
  2003年   974篇
  2002年   938篇
  2001年   647篇
  2000年   527篇
  1999年   112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现代法学》2019,(4):36-52
司法研究是贯穿近40年法学学术研究的重要线索。通过对人民法院组织机构变化的梳理以及司法研究中学术话语流变的考察,得以展示知识—司法实践关系的双向互动。这一互动机制的研究对解决当下法学研究以及司法实践中的问题有着正本清源的作用。同时,司法研究的学术史考察为法学研究者提供了背景素材,加深了其对本领域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13.
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加快推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更是加快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变、培育新动能的必然选择。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世界性课题。文章以典型资源型城市——江西省德兴市为例,对德兴市在经济转型上遇到的问题、面对的困难、采取的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15.
16.
识法代言人     
沈阳于洪:“三个聚焦”服务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近年来,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检察院创新探索了“三个聚焦”服务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新模式,提升服务保障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聚焦司法监督,助力企业堵塞管理漏洞。开辟涉民营企业、企业家案件办理绿色通道,完善案件办理机制,快速受理、优先办理民营企业的申诉、举报和控告。对于涉民营企业的轻微刑事案件,按照罪刑法定、疑罪从无等原则快办快结。建立健全涉民营企业、企业家案件办理全流程跟踪机制,最大限度降低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负面影响,全力维护民营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  相似文献   
17.
张建平  张旭 《前线》2022,(4):66-69
我国制度型开放顺应全球化发展潮流,北京“两区”建设是我国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的重要抓手。北京将“四个中心”功能有机融入“两区”建设当中,进一步发挥其在京津冀乃至整个北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释放制度型开放的创新红利。北京作为我国制度型开放的先行先试试点城市,负有引领地区经济走向高水平开放道路的重要使命,在开展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规则对接先行先试中,不断聚集有利要素,建设高水平开放新高地。  相似文献   
18.
个人简介张文博,1982年生,中共党员。现任安徽省白湖监狱管理分局沐集监区党委副书记。他于2006年参加工作,获“全国监狱劳教(戎毒)工作先进个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2020年11月24日,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9.
《北方法学》2022,(5):42-52
权利泛化现象对权利观念的可能危害,要求必须尽快构建科学的新兴(型)权利证成标准。根据权利义务统一性命题,新兴(型)权利必然对应有相应义务。以此为基础的“对应义务验证说”认为,一项权利是否成立可能存在不休争论,但若转化为“该权利所对应义务是否应当成立”,就有可能引导论者超越价值情感纠葛对新兴(型)权利主张是否成立形成较为清晰的内心确证。这更有利于论者进一步认识权利的必然义务成本,从而更为理性和审慎地对待新兴(型)权利主张。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